二是公。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公文化”源远流长而深厚。共产党人更是拓展了“公”的内涵与境界,公道、公正、公心,成为共产党员的价值信守和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对“公”这一核心价值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和明确要求,主要体现在: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这些论断和要求,充分彰显了“公”这一核心价值对共产党人的影响力、约束力。
一方面,“公”体现在共产党人的价值信念上,就是一心为公、为民造福,践行党的宗旨。90多年来,共产党人秉持这样的信念与情怀,把人民的幸福始终放在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指出“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情怀,要“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凡此,皆彰显“公”这一核心价值的情怀与力量。
另一方面,“公”体现在共产党人的价值准则上,就是公正办事、公道用人,恪守党性原则。毛泽东曾为自己定下“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县委书记谷文昌反复叮嘱“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当他发现县委机关食堂炊事员给自己的小儿子多打了点菜,从此便禁止孩子到食堂买饭。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气质,无数共产党人正是以公心、公正、公道筑就了一道道可歌可泣的丰碑。
三是清。崇清尚洁自古就是贤者的价值守望。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清正、清廉是信念,更是守则。“清”这一核心价值,融合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清”的文化认同、古贤对“清官”的价值守望,融合了共产党人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精神文脉,清正廉洁的思想境界与价值操守,融合了党和国家对党员干部的治政施政要求。
一方面,“清”体现为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崇高情怀。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延安的见闻,改变了他的看法:“我曾亲眼见到总司令朱德自己装了饭,和勤务兵一起狼吞虎咽,吃了个饱。”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了一顿800大洋的盛宴。在延安,毛泽东则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宴请他。他当时就感慨:“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今天,我们已经告别那种极度贫困的年代,但艰苦奋斗、节俭持家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凡此,皆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清”的红色基因。
另一方面,“清”体现为清正、清廉、清明的政治操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从严从细管党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作风建设这个环节突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全面强化党内监督,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使一大批违规违纪问题得到纠正,一大批“老虎”“苍蝇”受到惩处,党内清风正气不断上升,歪风邪气受到极大遏制,党心民心受到极大振奋,从根本上讲都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清”这一核心价值的深刻坚守,集中体现了对清正、清廉、清明价值准则的全面校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