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技术决定战术,科技助力战法创新。甲午战败后,日本利用从中国榨取的巨额赔款,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193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钢产量仅为日本的六十分之一。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尤其是化学、钢铁、机械、光学仪器等工业的薄弱,使中国几乎没有生产诸如飞机、舰艇、坦克以及各种重武器的能力。在大刀抗战的艰苦岁月,爱国的科技工作者们,从象牙塔内发出“科学救国”呼声,毅然投身火热的救亡图存伟大斗争中,化简陋为神奇,变无法为有方,在“别样阵地”上为战法创新搭台子、指路子。1938年9月,冀中抗日根据地化工技术负责人、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汪德熙,在不同学科背景科学家配合下,成功克服炸弹稳定性问题,并用自制的炸弹在平汉铁路成功炸毁日军列车。富有冒险精神的探索,为此后根据地广泛开展的地雷战、地道战等特色战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还有一大批科学家以笔为戈,在科普刊物这块“另类阵地”上与将士们并肩战斗,传递国内外最新科技成就,不断提高民众科学素养,以科技引爆高能战斗力。
这启示我们,科技就是战斗力,科技就是发动机。当前,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演进速度明显加快。过去走不通的“路”、迈不过的“坎”现在能过了;过去“雾里看花遮望眼”,今朝“纤毫毕见览无遗”、过去“有心无力打不着”,今天“指哪儿打哪儿有手段”。科学技术之剑在斩弃原有历史空间的同时,也必将为我军特色战法创新向实战化挺进开辟崭新空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