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荣:全球气候治理新变数(2)

张仕荣:全球气候治理新变数(2)

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进退失据

美国对全球气候问题一度“敬而远之”。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当年美国是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小布什坚决反对对美国的碳排放权进行限制。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立即着手制定并立即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2月12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向国会发表年度安全威胁评估报告称,包括全球变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食物、水源和能源短缺等不断增强的威胁深刻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是具有竞合特征的中美关系多年来的一大亮点。2009年,奥巴马新政府调整美国的外交政策,希望与中国在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继续加强合作。2009年7月,中美举行首轮战略和经济对话,草签了《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根据声明,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双边声明为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机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有可能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新主题、新概念、新线索和新亮点。

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在未来涉及全球气候谈判时各国的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将会有所抬头。当前,美国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第二,而中国总排放量位居第一,为此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将会进一步强化。而作为美国传统盟友的欧盟,一度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最为积极的推动者,对美国的背信弃义十分愤慨,为此在之前的七国集团峰会上争吵不休。应该看到,尽管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单边主义行为尚未在国际社会发生耦合反应,但是美国是二战后国际治理体系的主导者,其破坏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远远高于其他诸多国家甚至国家集团的合力,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残缺的局面有可能长期存在,中国和欧盟今后将会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