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扶贫带动脱贫攻坚不断前行(2)

让文化扶贫带动脱贫攻坚不断前行(2)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党自建国初起就致力于解放生产力,通过生产扩大、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来推动国力提升。在改革开放之前,解决温饱问题,缓解普遍的贫困状况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之后,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解决了温饱这样最基本的问题,贫困问题的重点逐步转变为地区发展不均衡、个人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脱贫。

传统意义上,扶贫应该主要是在经济物质上面进行帮扶,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提升。此次文化部印发的《方案》正是从文化方面入手,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帮助。

扶贫重点在扶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扶贫看似扶人扶物,其实关键是扶心扶志。送肥下乡,送物到户,送技到人,近年来,各地的扶贫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在不断输血、不断捐送、不停慰问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脱贫难、脱贫慢、脱贫停滞的问题,甚至有少部分贫困人群催生出等、靠、要的思想和惯性,扶而不立,助而不变,顶而不起,坐等国家政策优待、靠地方政府养活,挟贫困以自立。此现象不仅是贫困户个人的懒惰思想,也是近年来部分地方在执行扶贫政策上缺乏深入研究,以捐、送、给为手段完成脱贫任务的后果,是一种懒政的表现。扶贫必须立志,一方面,要重视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引导他们建立想脱贫、真脱贫、能脱贫的思想和信心,以内生为本主动脱贫、开动脑筋致富。另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下定决心,把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深入研究、反复推敲、寻求突破。无论是扶贫者还是贫困者本身,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凝心聚力,共同应对困难、分析问题、破解难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扶贫关键在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单的输血式、给予式扶贫并不能改变贫困主体的发展结构,不能解决引发贫困的根本性问题,即使有所作用,也是短期的,浅见的。扶贫要从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着手,在技术扶助、项目输送和智力培育上下功夫。在具体实践中,应该以技术培训为主体,资金帮扶为辅助,拓宽贫困户的致富渠道,激发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通过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群的就业技能、增加个人的就业附加值,从而使贫困人口能够自谋职业、自我造血、自主脱贫。

扶贫核心在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是对我党长期以来扶贫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何做到“精准”,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社情民情复杂,所以在扶贫工作上,各地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贫困人口的个体特征实施针对性的帮扶。如何揪出自身的问题和扶贫的症结,就需要我们广大扶贫干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开展上门走访、问需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12月赶赴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起,到2017年1月在河北张家口市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近5年来,开展了30多次扶贫调研,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不仅说明了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总书记更是用实际行动表明,“精准扶贫”要设身处地,要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俯下身子访民情,迈开步子跟民意,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发展,小康路上才能一个不掉队。

文化创造力就是经济发展力。相信通过文化扶贫,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充分发挥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使精准扶贫取得实效,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定会奔腾而来。(谢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