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习近平同志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关系,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用六个“更”、三个“事关”,简洁而深刻地阐明了文化自信的地位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一个社会,文化深及精神思维、价值理念、心理结构,因而内涵更加丰富、境界更加深邃、意蕴更加厚重,建立在先进文化上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显然,增强文化自信既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客观要求和逻辑必然,又是支撑和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要素的整体呈现。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内在精神支撑和稳定信念支持,具有厚重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凝聚力、影响力。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把《红楼梦》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在一定语境下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同志从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党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的高度,强调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习近平同志用这三个“事关”,将增强文化自信置于对国家、民族和文明发展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历史高度、全局视野揭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尊重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尊重本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就要为如火如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成就感到自豪与振奋、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并为之不懈奋斗。有了这样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走向国运昌盛,才能抵御一切“妖魔化”的攻击,才能以厚重独立的民族精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在国际文化竞争和西方文化霸权面前,我们就有可能陷于被动。
以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人类文明
增强文化自信,不是躺在前人文化发展的“功劳簿”上自我陶醉、止步不前,而是以此为强大精神动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明晰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指向,贯穿于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
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新社会新国家,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前,我国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任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稳健的步伐不断迈向新高度。
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增强文化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任何文明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我们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摒弃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胸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通过练好内功打牢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和独特魅力。同时,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着力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