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臻:“中国创新为什么能”的精彩回答

汤华臻:“中国创新为什么能”的精彩回答

“创新势头在地理上向东方转移”——是什么赋予了中国弯道超车的加速度?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一制度优势在集智聚力的创新领域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得到扎实拓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坚克难,科技管理服务系统有力,人才资源调配得当,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大力弘扬。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创新排名中从去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是唯一进入前“25名俱乐部”的中等收入国家,也是唯一与发达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国家。按该报告划分,中国已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

近年来,中国迎来创新盛果期。“神舟”飞天,“蛟龙”深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逐渐化为现实;AG-600总装下线,C919成功首飞,“国之重器”闪亮登场;超级计算机实现三连冠,定标中国创新“速度”;高铁驰骋非洲大地,写就中国创新“广度”。随着创新进度条的一次次刷新,中国更加频繁地亮相世界科技前沿阵营。一大批“叫得响、数得着”的成果提升了国家实力,助推着“创新势头在地理上向东方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国创新不仅仅是某个产品、某项工艺的优化改造,“从1做到N”,而是逐渐向基础原始创新领域进发,实现“从0做到1”。“天眼”FAST主体工程完工,量子卫星率先突破“千公里级”,“悟空”探测暗物质……基础创新、原始创新的接连突破,使得中国跳脱既往“简单跟跑”的角色定位,撕掉了“模仿者”的标签,以更加独立自主的姿态在全球科技发展版图上开疆拓土。

“中国创新为什么能?”英国广播公司给予了一个回答:“中国有决心不让任何东西成为拦路虎”。一位创业者曾感言:到中关村创业,政府部门会问“我们能帮你做什么”。当中国人日益认识到创新之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当中国人愈发明白创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便从观念迅速落实到行动。数据显示,中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在政策层面,鲜明倡导“允许试错,包容失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小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如果说,人财物力投入乃推动科技创新的全球共性要素,那么,是什么赋予了中国弯道超车的加速度?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正是这一优势充分发挥,使基础研究得到扎实拓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坚克难,科技管理服务系统有力,人才资源调配得当,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大力弘扬。

追溯过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迅速面世、第一颗卫星顺利升空,都是举国之力、集智攻关的结果。诺奖得主屠呦呦曾表示,提取青蒿素“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一项目的成功,得益于7个省市,60多个单位的500余名科研人员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跨领域的协作。放眼当前,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显著进展,也都是“大团队”协同攻坚的结果。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不止一次被问到:中国何以领先欧美,成为首个将自主研发的量子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潘建伟的回答,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大科学”项目建设的高效性,他的研究团队,联合了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等一众单位。而他的一些欧美同行,虽然也曾有过类似科学设想,但没有“小伙伴们”一路扶持,只能作罢。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风口”。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莫不明白,谁能占得先机,谁就能掌握未来主动权,甚至改写自身命运。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情况更加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曾算过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唯有拿出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的远见力挺科技创新,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全面跃升。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有得天独厚的禀赋。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当下,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北京作为首都,理应做好“领头羊”“排头兵”,认真造环境、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为科技强国提供最强动能、最大支撑。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