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民国名人的餐桌:鲁迅最爱糕点萨其马(2)

揭秘民国名人的餐桌:鲁迅最爱糕点萨其马(2)

摘要:仅仅是北京的食肆,鲁迅就曾去过65家。在万千美食中,鲁迅先生最爱甜食。

用诗意笼络食色:

吃出饮食背后的时代与文化

《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昨日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都一一落在笔端。在二毛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我想用民国的人物来承载我对民国菜的热爱。”二毛如是说。

二毛是重庆人,他最初的专业学的是数学,但由于自小爱吃,所以由食客变成专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毛开始和几个朋友一起“吃转转”,就是在几个朋友家轮番做饭,从此二毛开始了研究私家菜的“不归路”,一做就是十年之久。二毛凭借那些年的研究寻访,研制和继承了川东菜系的绝活,但他独到地认为“辣只是川菜的外衣,甚至是川菜的虚荣心。”二毛后来在成都开了一家餐厅,又转而北上,2005年到北京继续经营他的菜馆。由于是诗歌的囚徒,二毛的美食随时用诗意和文化笼罩着自己的餐饮经营,也吸引了一大批臭味相投的文化人。如野夫、何多苓、麦家、张一白、徐静蕾、黄晓明等诗人、作家和明星都是二毛的常客,而他在北京的饭店名为“天下盐”,正是拜已故著名诗人张枣所赐。

谈鲁菜昨胜今衰:

食材变迁与古法丢失是主因

作为美食作家的二毛,通过阅读大量文学著作,来支撑自己的美食文化书写。最近他又在阅读《红楼梦》、《金瓶梅》等古代小说,试图去触摸古代美食艺术的余温。谈到《金瓶梅》中的美食艺术,二毛认为西门府的美食很有山东特色,也就此聊到了如今日渐式微的鲁菜。

对于鲁菜,二毛也颇有感慨,“我在研究民国菜谱时,发现鲁菜味道的层次是很丰富的,北京的鲁菜馆也很多,鲁菜文化在民国时期已经相当深厚。但如今的多数鲁菜馆只是继承了鲁菜的咸味,这并不是鲁菜的全部。鲁菜的调味方式虽然不算太过清淡,但是不会如川菜那样用一种重味掩盖食材的原味。”对于鲁菜的现状,二毛认为“有些衰落”,而这种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鲁菜偏离了传统的东西,对古法继承得不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如今鲁菜原材料中的山珍海味,很难再找到当年那样不被污染的原始美味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