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三个支点”,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个支点”来自于“三项任务”在工作中形成的关键节点和核心问题,也即以“三个支点”作为金融工作的基本取向和战略要求,并构建金融发展和市场运行的“大逻辑”。根据会议精神,将“三个支点”的内容概括为:以收益率作为资源配置的第一选择,推动经济去杠杆,减低资产久期。
第一,以收益率作为资源配置的第一选择。资产回报率由收益率和溢价率构成,收益率是指因为产出扩张而带来的收益增加,进而形成的收益回报;而溢价率则是因为资产价格上涨而带来的资产增值,进而形成的溢价回报。收益率和溢价率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收益率的提高是形成溢价率的基础,而溢价率的上升也会影响收益率的表现。从资产回报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角度出发,收益率的基础作用越大,资产市场的稳定性就越好,而如果收益率低于了合理的比例(比如低于了银行贷款利率或是溢价率的折算值),则会显著加大资产市场风险,形成较为严重的资产泡沫,并导致金融市场机制的扭曲。比如银行的表外业务以溢价型投资为主,而表内业务则以收益型信贷为主,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说明溢价率与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被破坏,溢价率与货币(流动性)供给更为相关,而不再受到收益率的直接影响。
更重要的是,收益率所对应的是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无论是核算基础(平均价格核算),还是固定资产折旧等问题,都使得收益率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效率指标和发展评价指标。而溢价率则与资产市场的投资活动紧密相关(无折旧,且边际价格核算),特别是在无收益溢价的情况下,溢价率则成为资产泡沫和金融“脱实向虚”的重要指标。
在会议的决议里,强调要创新金融调控思路和方式,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不断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要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地可持续性,着力强实抑虚。这些都是追求收益率或以收益率作为资源配置第一选择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第二,推动经济去杠杆。去杠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明确涉及这一说法,但其指向是生产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减少债务、去杠杆的情况。以经济去杠杆的表述定调未来五年中国金融改革和市场发展,意义十分巨大。这说明我国将逐步摆脱以“非生产性资产——债务”累加循环链条的影响,主动剔除货币性的资产溢价,重视金融运行效率和成本,推动股权融资和投贷联动的发展。会议指出,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
第三,减低资产久期。减低资产久期有两个重要涵义:一是将资产的处置渠道拓展,持有的灵活性增加,从而使资产在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资产持有者的久期减低;二是推进金融市场的效率化、质量化进程,优化资产市场结构,将资产质量、资产收益和资产久期统一起来,以质量的提高来提高收益,进而减低久期。作为第一个涵义,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产的转换问题,即股转股、股转债、债转债,甚至是债转股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资产转换应着力做好“持有者风险越来越小,而资产证券质量越来越高”的逻辑链条,以确保转换过程的平稳、可持续。作为第二个涵义,则强调金融市场的效率性改革,让更加富有效率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专业化服务机构以更大的范围和能力参与金融市场,并发挥作用和效力。从“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创新来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久期错位、风险敞口的影响,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受到压力,而我国相应采取的沿线国家资产国内抵(质)押、亚洲债券市场、3000亿元人民币的金融机构沿线国家投资基金等举措,都是减低资产久期,鼓励投资者广泛参与的重要举措。
会议认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要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等。通过这些安排,可以把资产久期管理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问题。由于房地产目前的累积泡沫较多,去杠杆的压力较大,且资产久期较长,又缺乏有效的可转换的衍生品(如MBS、CDO等),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成为金融改革的压力所在和风险所在。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政策调控和治理改革的难度巨大。
四、推动“三大机制”建设,助力金融市场沿循效率、平衡、稳定的路径演进
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核心是要形成效率提高、风险平衡、市场稳定的演进路径。而要形成这样的良性互动关系,则需要针对当前金融市场中的深层次、结构性和系统性问题实施补短板、减层级、降成本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构建金融稳定发展机制、风险协同监管机制和资金“穿透”机制等三大机制。
第一,金融稳定发展机制。该机制强调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实现金融稳定的基础,并有序协同推进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实现金融运行与重大项目投资、国家创新体系、金融资产管理和政府政策资源相统一的组织框架。在机构设立上,应构建以国务院主要领导担任主任,“一行三会”、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同时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会议指出,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第二,风险协同监管机制。受到风险的分散性、突发性和耦合性的影响,金融风险监管机制应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协同,根据风险处置的要求,在坚持中央统一规则的基础上,以有效处置为第一目标,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事权,压实地方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问责。会议指出,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
第三,资金“穿透”机制。在金融资金的运行中,利用资管、票据、信托、基金等通道业务,可以形成多个看似独立的金融网格,在其中,借助担保、资产证券化、风险对冲等手段和机制形成了看似一个又一个的“无风险”网格个体。但实际上,这些网格却是金融风险“多米诺骨牌”中的一环,一旦有一个环节(网络)坍塌,将迅速击穿关联网格的“无风险”的“面纱”,形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要实现以资金来源追溯为核心手段的资金“穿透”机制,打破通道和网络,实现以资金来源为导向的全程统一监管。会议强调,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
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金融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强化制度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金融领域切实得到落实。真正确保国家金融的稳定与安全,更使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上学钱、看病钱、买房钱等安全花费,真正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管好用好,更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稳定和国家运行体制的安全。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