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兵互联网证军魂:他是一棵拒绝老去的白杨(4)

8旬老兵互联网证军魂:他是一棵拒绝老去的白杨(4)

摘要:他年近八旬接触网络,用残损的手指一字一句敲出战争岁月的真实过往,传递赤诚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年轻人心目中追崇敬仰的“大V”“网红”。他是“老兵尹吉先”,是“一棵拒绝老去的白杨”。在和平年代,他的故事依旧会让你读到生死战场的惊心动魄;在互联网时代,他的故事是铁血军魂最有力的证明。

1997年,尹吉先搬进了大儿子的房子。终于安定下来的他,与生活中的逼仄劳碌挥手作别。

这一年,后来被许多人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网易、搜狐、新浪的前身都在这一年创立,“廉价”的“163拨号上网”让互联网第一次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掀动时代的汹涌波涛,与当时的尹吉先却并无交集。那个粗陋却又新锐的因特奈特,和这个退休的老兵,仿佛不在同一个世界。

交集发生在2009年。那一年,尹吉先在孩子的引领下,第一次推开了互联网的大门。彼时的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复杂纷纭程度不下于现实的全新天地,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社交网站……一切日新月异,一切闻所未闻,对于尹吉先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在这方完全陌生的世界里,尹吉先却发现了一些他熟悉的片段——熟悉,似乎又很陌生。

那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的时代。海量的文献和图文资料从纸张、胶片化身为电子数据,借由网络飞速传播;而与此同时,口耳相传的稗官野史,茶余饭后的花边谈资,也一并乘上了电子化的快车,驰骋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

尹吉先看到的,正是一段段对他亲历的战争岁月的“别样讲述”、与他的记忆大相径庭的“历史真相”,还有文章下面一个个“原来如此”“大开眼界”的回复。

不知道是什么人,对战争和历史夸夸其谈,信口开出一条滔滔大河,捏造、诋毁、抹黑……不着边际的言论却引来许多追捧和点赞。但曾亲身置于那段历史中的尹吉先,却只能哑巴似地看着,什么也说不出,更谈不上反驳——他甚至连如何在网上回复,都不是很清楚。

如果这些人口中的是“真实”,那尹吉先经历的炮火中的岁月是什么?他那些不再熠熠生辉的军功章是什么?那些闻过的硝烟、洒出的热血、回不来的战友……又是什么?

如果真相沉默,喧闹的谎言就会慢慢变成真相。尹吉先坐不住了。

79岁时,尹吉先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和打字,迈出了在网上发出声音的第一步。

断了一节的手指,打起字来绝非灵便;年近八旬,也绝不是学习新事物的好年纪。但这外人看来颇为艰苦的学习过程,尹吉先却视若平常。或许对于经历过战场生死的老兵而言,这只是不值一提的困难。

他最早的网络“阵地”选择了新浪博客,在当时,这是最受关注的个人写作平台。尹吉先在新浪博客写下了长长短短的三百多篇文章。在文章的分类标签里,有占大头的“抗日战争时期回忆录”“解放战争回忆录”的亲历文字,也有“对国际评论”“健康”这样的类别。尹吉先的文笔算不上好,有时连字面上的通顺都有问题,但他的阅历是他独一无二的财富。像《我闻到香水就想起朝鲜的烈士》,写他在朝鲜战场收殓烈士们的遗体,用香水掩盖令人难以靠近的尸臭,直白到有些粗陋的文字,却比婉转的“花活儿”更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在博客上笔耕不辍的尹吉先逐渐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网友“浮生未半”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引导下,尹吉先来到了“知乎”这块新的“阵地”。

比起新浪博客,知乎更加年轻化;而作为一个“社区”,知乎的社交属性也更强。在这里,尹吉先接触到了更多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与年轻人直接交流碰撞的机会。

在一群年轻账号中间,尹吉先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的知乎账号“职业经历”一栏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0字第538452号军官”,“教育经历”一栏填着“初中·战争”;“个人简历”一栏则原原本本地记录着自己从小学入学到退休的全部经历,时间精确到月,一如档案般精准。

在这个匿名为主流、人人提防着自己的个人信息外泄的互联网上,尹吉先如此“赤膊上阵”,真的不怕“人肉”吗?尹吉先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所以我什么都不怕。

而与尹吉先交流的年轻网友中,客客气气者有之,“拍砖”乃至出言不逊的也不乏其人,但这不太影响尹吉先与年轻人交流的兴致。他说,看到这些年轻人读书、出国留学,就看到了自己和战友们当年出生入死的意义所在,很开心。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