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吃红米饭 同住茅草房
从红军抵达井冈山的第一天开始,吃饭问题就困扰着大家。多年来,井冈山一直自给自足,生产力水平有限。初到井冈山的毛泽东,带着队伍打土豪,筹款子,好不容易才站稳脚跟。
1928年4月,朱德带着南昌起义队伍到井冈山。历史性的朱毛会师,红四军诞生,本是井冈山革命力量壮大的喜事,但没过多久,毛泽东、朱德就锁紧了眉头:朱德的队伍有2400人,跟朱德上山的湘南农军有8000多人。
“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的井冈山,处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中,怎样才能养活骤增的这么多人?
红军决定下山挑粮。挑粮的地方是山下的宁冈县茅坪,从井冈山过去,一路都是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往返一次六十多里,空手来回都相当吃力。但是,已经40多岁的朱德却坚持跟年轻力壮的战士们一道挑粮。每一次,他的两只箩筐都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常常把小伙子们都甩在身后。这让战士们又是佩服,又是心疼:朱老总每天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可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谁料,朱德没了扁担,急忙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连夜自己动手,又赶做了一根扁担。为了防止丢失,他还在上面刻了“朱德扁担 不准乱拿”八个字。第二天,带着新扁担的朱德,又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中……
每日挑粮维持的部队生活,依然是艰辛的,“天作房,地当床,盖的金丝被(稻草),吃的红米南瓜汤”,是那时战士们最真实的生活。尽管如此,红军战士们的精神头却一个比一个足。原来,士兵委员会下设了经济委员会或小组,他们管理部队伙食,坚持官兵同吃一锅饭,每个礼拜或每半个月,经济委员会都要清理账目,公开经济,接受每个战士的监督。杨至诚上将曾回忆:“我们在井冈山的岁月中,从毛党代表、朱军长起,官兵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每天吃的是南瓜和红米,有时红米都吃不上,只吃到南瓜,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菜钱,有时连油盐都吃不上……但是同志们对于井冈山的艰苦斗争是有信心的,我们的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曾经有一次,军部后勤处长见彭德怀昼夜操劳,就买来一只鸡和半斤牛肉,想给军长改善一下生活。彭德怀知道后,当即批评说:“我们又不是旧军阀,对我搞这些特殊干啥!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里,官兵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并责令后勤处长把鸡和牛肉送到医院去给受伤的战士吃,同时还警告说:“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就得处分你。”
毛泽东自己更是坚持不搞特殊化,甚至比军队的规定更加节约。按照军部规定,连以上单位办公、开会只用一盏灯,可以用三根灯芯,不办公、不开会时则不用灯。毛泽东天天晚上办公写文章,但为了省油,他坚持只用一根灯芯。警卫员担心长期熬夜他的视力会出问题,悄悄加上两根灯芯,可他一进房,就挑开两根。
就这样,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毛泽东夜夜伏案,写出了照亮中国革命前途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名篇著作。而就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他总结了这样一句话:“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