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 接
朱德夫妇的“伙食尾子”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藏有三块银元和一枚铜币,它们是朱德、康克清夫妇在长征前后保存下来的“伙食尾子”。
伙食尾子的来历,还得从三湾改编时的经济民主说起。当时,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伙食费用,定期公布账目。每隔一段时间,部队的油盐柴菜钱省下一点,就会平均发放给每个官兵当零花钱,这就叫做“伙食尾子”。
长征途中,“伙食尾子”的制度一直在延续。1934年冬,红军击退敌人的围追堵截,突破四道防线,终于抵达乌江以南喜迎新年。部队结算1934年12月的伙食情况时,每个人分到了五角钱的伙食尾子。1935年1月,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为了庆祝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又给每个人发了五角钱的伙食尾子。同年6月,每人又领到五毛钱的伙食尾子。至此,每个战士共分得伙食尾子一块五毛,朱德和康克清两人加起来就是三块钱。
拿到银元后,朱德和康克清一直保存着这三块钱的伙食尾子。此外,康克清还把在中央苏区时结余的五分钱铜币的伙食尾子也保存了下来,铜币上刻有镰刀、斧头、红星标志,还有“苏维埃政府制造”的字样。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立,朱德、康克清夫妇就把三块银元和五分铜币捐献给了博物馆。这几枚普通的钱币,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更见证了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本版文字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杨丽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