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芝鸿:“四个伟大”重要概括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

施芝鸿:“四个伟大”重要概括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

关于推进伟大事业

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他还要求全党“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在这里,总书记既深刻阐明了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中,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又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的问题,同时还深刻阐明了全党同志应当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问题,为全党同志指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

关于实现伟大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就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他要求全党同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顶层设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经过“两个一百年”的持续奋斗。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具体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伟大”,是一个需要贯通起来理解、结合起来把握、协同起来贯彻的整体。正如2016年10月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在“7·26”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又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为全党同志精准把握、全面贯彻“四个伟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出了理论上、实践上的高标准、严要求。

(作者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