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松林: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9)

(三)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点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搞清当代中国的最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也是我们说的“三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揭示了当代中国国情的最本质特征。这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也是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重申了“三个没有变”。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

第二,搞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若干个具体发展阶段。因此,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又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

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高度凝练,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创新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但创新能力还不足。这是一个基本估计。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尚未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制度需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有待改进的地方。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五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顺利推进,同时民主法治建设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比,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治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我认为,这八个特征也是中国社会在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特征。在新的发展基础上,中国经济发展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表现出趋势性变化,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阶段。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积极地应对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田甜 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