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这次改革是对我军力量体系的一次整体性重塑?
番号改了、臂章换了、人员减了、部队驻地移防了,这是官兵对改革最直观的感受。但我们看待改革,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具体变化上,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站在改革强军大棋局下,跳出局部看全局,不难发现,这次改革不是单纯的撤并降改,不是简单做加减法,也不是对某个领域的局部调整,而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构建新体制下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注重以结构功能优化牵引规模调整,注重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可以说,这次改革描绘了军队力量结构全景图,是对我军力量体系的重塑再造。
压规模,实现消肿瘦身。这次改革,大幅减少军官总数,将一些军民通用、不直接参与一线作战行动的军官岗位改用士兵或文职人员,官兵比例得到明显优化。严格控制机关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大幅压减全军团级以上机关现役员额,机关与部队比例得到明显优化。精简文艺体育、新闻出版、服务保障和院校、医疗、仓库、科研院所等机构和人员,作战部队与非战斗单位比例得到明显优化。调整后,我军总规模压下来了,作战部队人员不减反增,去掉了脂肪、增加了肌肉,让身体壮实起来,有利于增强战斗力。
调结构,实现协调发展。这次改革,压缩陆军规模,适度增加海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规模,保持空军现有规模,军兵种结构得到优化。大幅压缩传统兵种及老旧装备部队,充实和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增加新质战斗力比重,军兵种内部力量结构得到优化。改革后,我军力量结构大厦的“立柱”和“主梁”更加坚固,配置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
精编成,实现结实强壮。这次改革,作战部队主体实行军—旅—营体制,旅成为基本作战单位,营成为基本作战单元。同时,进一步充实军兵种作战力量,提高合成化程度。改革之后,旅营作为作战基本模块,不管是军种内部的合同作战、还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都可以依据任务灵活进行组合,将来不管哪个方向有了情况,都确保能扛得住、顶得上、拿得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