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

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

摘要:黄浦江两岸星罗棋布的文化地标,密密织起的城市文化保障网,让文化设施与市民亲密接触。家门口就有社区文化中心,一个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然形成。

传承文脉 固本培元

描绘“中华创世神话”画卷,展现中华文明绚烂源头

尚长荣捧来京剧《廉吏于成龙》中的一个道具箱。戏里,这箱中装满于成龙各地为官时的泥土;戏外,这是创排该剧时,尚长荣亲手从山西吕梁捧起的一把泥土。这箱于成龙家乡的泥土,陪伴着这出戏的创排、演出与传承。如今,又将陪伴他倾囊相授带出的一批中青年演员,带来传承版的《廉吏于成龙》。

“经典,不能只定格于某一时期的奖状上,要得到活态的传承。”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源头在神话里。2016年年初,上海启动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系统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这项基础性工程,旨在梳理中华文明绚烂瑰丽的缘起,挖掘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文化源头支持。这项浩瀚创作工程初步规划历时3年,涉及文艺各领域创作,为中华文化固本培元。

该工程的连环画绘本已出版,一摞18册,冯远、施大畏、罗中立等当代知名画家及部分青年画师的《羲娲创世》《伏羲创八卦》《女娲补天》《炎帝的三个女儿》中,中华神话人物鲜活呈现。

融通世界 海纳百川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用贸易方式促进文化交流

2016年初夏,上海迪士尼乐园举办了特别的开园仪式,邀请过去一年中到访乐园的游客们参加。一年前,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最大现代服务业项目,从纸面变成了现实。

上海向来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天然良港。最新考古发现显示,早在唐宋时期,这块土地已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文化交流,于今为盛。上海“一年四季有四节”:春天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初夏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夏秋之交的上海书展;秋冬时分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人民的节日,也是优秀文艺作品走向世界的舞台。

知名文化企业、重点文化项目纷纷落户上海自贸区,自贸区文创改革先行先试效应不断扩大。“用贸易方式促进文化交流繁荣,是上海的创新举措。”位于上海自贸区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运营方负责人任义彪说,“采用‘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模式,基地努力突破文化贸易瓶颈,开辟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小说《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沪剧《挑山女人》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1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主演华雯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第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获2015世界3D电影最高奖“金卢米埃尔奖”。

●上海昆剧团完整“复原”汤显祖剧作,成为国内唯一有实力演出“临川四梦”的昆曲院团。

●2016年,上海影院数和银幕数跃居全国第一,年增长率均达20%。上海拥有影院280家,票房30.37亿元,在全国城市中称冠。

●截至2015年,上海网络文学占全国市场份额达90%,网络游戏占比超过30%,网络视听占比25%,数字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超650亿元,互联网金融领域全国第三方支付业务量的60%汇聚上海。

责任编辑:李雪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