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项目,抓增收
出村往东五里路,一排圈舍映入眼帘,热风带来一阵猪粪味儿,“台惠生态养殖基地”到了。
“说一千道一万,让群众脱贫增收,腰包鼓起来,才是扶贫的核心。”吴曲波说。
省扶贫办支持的100万元,该怎么花?万一赔了怎么办?得知某公司要在沾化建设小猪育苗场,他远赴该公司,商量、论证,直到万无一失,才放下心来。
没想到回村里一说,大家却普遍质疑,没技术,不挣钱,养啥猪?不如把钱给每家都分点儿。吴曲波没有放弃,他开上自己的车,带着村“两委”成员外出调研,算细账,终于达成一致意见。
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猪舍起来了,两万立方米的鱼塘建成了,每年可出栏育肥猪3000头、鱼虾5000斤,村集体、贫困户都有了稳定收入。吴曲波加入了好几个养猪微信群,订了十多种养猪杂志,谈起养猪头头是道,俨然一个“猪倌”。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残疾人、老年人怎么办?吴曲波引来投入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不大的中药材养殖项目。7户残疾人,每家发6个大盆,在家里养殖土元并负责回收,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可增收1000元以上。
倡新风,聚人心
“除了每年交几次党费去村委,以前很少有活动,几乎都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党员。”党员赵培海说,“吴书记来了后,定期开会活动,给党员户挂牌,感觉很荣耀,再不带头干好工作怎么行?”
吴曲波探索“夜会”制度,每月1日晚上,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议发展,解难题。有村民反映村里红白事太铺张浪费,吴曲波记在心里,先后参加了两位老人葬礼全过程,接着与村“两委”一起,拿出移风易俗方案,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了风气。
“大家踊跃来参加‘夜会’,就是因为在这里说的话有人重视了。”村支书孔祥连说。
通过中国孔子基金会,吴曲波在村里设立了全国第445家孔子学堂,倡导新风,弘扬传统,“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吴曲波还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了书包文具。
“以前孩子上学调皮捣蛋,自从上了孔子学堂,孩子就变了个样儿,成绩也提高了一大截。听说吴书记和孩子有个约定,希望孩子考大学到济南去,他在济南等孩子。”村民马景叶说。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吴曲波,第一次走进如此真实的农村和农民中间。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改变农村,影响孩子们。
背后的付出,非一般人可承受。“他妻子得了重病,孩子又面临中考,为了不耽误周一工作,他在济南陪家人吃完晚饭,连夜开车回沾化,十一二点到村里是常事。”省派第一书记沾化临时党支部书记王志刚感动地说。
“他干的这些事,如果不是用心投入,如果没有真情,一样也做不成。”富源街道办党工委书记刘志峰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