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如何发挥龙头作用(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如何发挥龙头作用(2)

未来北京可从四个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应通过集中疏解、集中承载打造首都发展新“两翼”,实现“比翼双飞”,从而保障“一核”的首都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集中疏解方面,应充分理解党中央、国务院设立首都新“两翼”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一核”内的非首都功能进行疏解。在通州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目的是将北京市属的党政机构、公共服务等优势资源集中疏解至通州;依托保定的雄县、容城和安新三县打造雄安新区,目的是将中央的一些非紧密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疏解至雄安新区,如央企总部、央属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创新资源等。在集中承载方面,要以打造和发挥“两翼”正常功能为目标导向。人往高处走,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雄安新区建设最为迫切是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在“两翼”集聚,将其打造成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的高地,使得人才愿意去那边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功能“输得出、落得下、能生根、能发展”,起到“反磁力基地”的作用。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新动能。北京已成为京津冀区域的“创新磁场”,应发挥其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成果富集、创新人才聚集等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新动能。一方面应促进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北京应依托中关村“金品牌”,重点打造“三城一区”,把研发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同时应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运用科技前沿成果打造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科技辐射能力。北京应加强“技术外溢”,破除京津冀区域内的技术“孤岛”现象。北京应积极推动中关村在津冀办分园、培育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和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使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应用转化,促进创新链、资金链、园区链、产业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三地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共同体,形成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进而以协同创新促进协同发展。特别应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河北雄安新区、天津自贸区等在国家政策上的优势,实现优惠政策在区域内的共享。一方面,应实现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政策向雄安新区的延伸,建立中关村雄安园区,打造基于品牌输出、政策延伸和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应促进雄安新区未来的一些优惠政策在区域内延伸等。

提高周边地区尤其是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角度来看,过于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使得北京在城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堪重负的情况,应把北京当前公共服务资源中面向全国的服务资源向周边疏解,如在医疗卫生资源方面,建议将集中服务全国患者的优质三甲医院迁往周边地区,摘除北京全国“看病中心”的帽子;在教育资源方面,建议把主要面向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如教育部直属院校和一些中小学向周边疏解,摘除北京全国“上学中心”的帽子等。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京津冀三地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流向周边地区的人才、企业难以做到“引得进、落得下、用得好”。北京应加快构建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格局,加快京津、京雄以及北京与河北其他条件成熟的区域等的同城化步伐,实现上学、看病、就业、公交等一系列同城化待遇,从而促进周边原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升级。

通过大项目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首都新机场项目,建设临空经济区,推动现代航空服务业、航空会展和培训等产业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提供基础支撑;依托京张冬奥会项目,积极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协作,实现与张家口部分区县基于特色农业、林业、旅游会展、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休闲、会议展览等产业,带动张家口经济发展。另外,北京应主动加强基于大项目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委会,完善收益共享、成本分摊、风险共担的一整套责权利对等的制度,研究共同出资组建企业化运营的开发建设平台,以此作为大项目推进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毛若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