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莲:如何构建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2)

刘琼莲:如何构建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2)

构建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的多元举措

多方协调合作治理并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是优化政府服务和解决经济持续下行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开发”方式的“田园综合体”经济,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多措并举。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赋能作用,搭建多方合作的服务平台。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是服务平台评价的主要元素。一是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合力。这既要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在平台建设中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又要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和合理利用其拥有的资源,还要了解多元主体在平台建设中的利益博弈以及其合作意愿。二是落实行政—竞争—自愿的合作机制。这既要遵循依法治理、提供柔性服务的思维逻辑,又要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不断优化服务,还要引导培育成熟的社会自主治理理念,不断完善多元主体的合作共创流程。三是激励“互联网+双创服务”以及“众”和“创”的合作形式。这既要充分挖掘技术工具如何融于创新创业服务过程,又要处理好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和创新创业的合作模式。

通过“智能双创”实现服务数据化、数据结构化、结构智能化。一是通过大数据孵化对称信息,确保服务平台的共时性。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是确保供需双方沟通的在线化,提供柔性服务,从而超越服务平台本身的价值。二是通过开发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基地协作、创业孵化服务功能,验证“众”“创”的历时性。基于数据化、结构化和智能化的众创平台功能系统开发需要把握好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均衡与服务方式这四大逻辑,增强公众对所提供服务的可及度、占有度与满足度。三是把信息与服务数据结构化,加快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服务平台的融合。这既要研发服务平台体系包括专家咨询、呼叫中心、门户网站、服务渠道等,又要开展服务平台区域合作,通过拓展“互联网+双创”活动,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改变服务的位置、状态与供给方式,创建服务新业态,提升公众的获得感。

利用技术工具提升“双创”服务的针对性。一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工具完善静态服务体系和动态服务体系。树立多层次服务理念,提供考虑需方利益并鼓励其参与的制度、法律、规则、政策等服务,压缩信息不对称与供需不匹配存在的空间。二是倚重各类专业人才、第三方、公众等对服务平台进行认知设计。政府既要基于“一盘棋”思维完善联动生态模型,提供项目申请、创业培训、财务人事、法律支持等服务,关注联合服务空间,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又要准确把握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确保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均衡性。三是培育多元化的服务型组织,营造和谐的泛服务环境并提供精准服务。既要开发利用社会仿真,扩展可能的服务空间,又要通过脑机信息交互,多元主体合作定制服务,还要基于个性化体现地方特色(如特色小镇),实现区域性资源的广泛共享。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