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作用(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作用(2)

摘要:“中流砥柱”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941年5月25日毛泽东同志所著的《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中:“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相对于“一切失败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而提出的。

空间上,中国共产党承担了最艰苦的敌后战场战略任务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面临的最大一场对外战争,作战空间空前广阔,沦陷区有26省1500多个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南方,七七事变之前,党的主要党员、组织、政权和军队主要在南方和西北地区。而抗日主战场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党组织不健全,党员人数较少,几乎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大胆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深入敌占区打击敌人,开辟敌后战场,承担了最艰苦的战略任务,连日军也称赞“有超乎常有以外的坚强意志”。最北边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中有东北抗日联军,从产生之初便孤悬敌后,其处境之惨、生活之苦、战斗之残酷,难以用语言描述。主战场华北抗日根据地,1941—1942年,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扫荡”132次,1万—7万人的大“扫荡”达27次之多,有时在同一地区反复“扫荡”三四个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每个敌后根据地几乎都面临日、伪、顽三方的夹击,几乎每个伪政权都把“反共”作为施政纲领,通过丑化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为反共防共及沦陷区清乡绥靖寻找理论根据。南方地区有新四军建立的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直接威胁汪伪政权核心区域的沪宁杭地区。华南地区有华南游击队,其下属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是香港被日军占领的三年零八个月中唯一 一支坚持抗日的武装力量。最南边赤日炎炎的天涯海角有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这些抗日武装物质供给短缺,武器装备简陋,斗争环境艰苦。正如朱德在七大报告中所指出,“我们最困难的,是部队装备和军用器材问题”,“几年来解放区战场的胜利,便是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以自力更生的努力去获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也有敌后战场,在1938年冬的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新的抗战策略:“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在每个战区配备若干游击纵队开辟游击区和冀察、苏鲁两个敌后战区,最高峰时,国民党敌后抗日武装总计近100万人。1941年国民党军游击队是共产党军总数的2.63倍,枪支是4倍,但到1943年左右,基本上都丧失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在沦陷区先后建立起的19个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扫荡”,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日军没有从战略上摧毁任何一个根据地,反而是越挫越勇,越抗越大,一直斗争到日本投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