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纠正几种错误倾向

任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纠正几种错误倾向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追求和文化理想的精髓,能激励全体人民为共同的美好愿景而戮力同心、不懈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系统完备,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全国各地、各领域深入开展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凝聚力显著增强。同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的偏差和实践层面的误区。为此,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并加以引导,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入心入脑,并化作全民的实践和行动。

一、纠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有人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没有多少关联。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同时也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首先,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制度、一个国家运作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精髓和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语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社会主义”是对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界定。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作出的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的价值选择。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优秀成分,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它们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根本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和时代性。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社会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念,无一不体现着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立说之初就明确主张,未来社会是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在带领广大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诠释、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不存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过程之中。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