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践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理论研究要向深度挖掘。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基本内容的解读和阐释,缺少对其体系和内容进行学理和文化层面的深度探究,这方面的理论阐述还远远没有完成。要注重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帮助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外,也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进行深入比较和辨析,廓清一些人认识上的疑惑。
二是突出重点,有差异性地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突出核心,明确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2016年人民网就“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个词最触动心灵”的民意调查来看,其中关注度较高、得票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公正”(270 票)、“诚信”(187 票)、“平等”(163 票),这为决策部门和机构在今后的工作中明确重点提供了信息参考。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对象、服务人群、领域特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差异性、阶段性的实施推广,即突出重点,明确所在部门、行业的工作重点,进而根据工作反馈和实施进度及各单位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方案调整,使工作方向和工作着力点更加集中,更加符合循序渐进式的工作推进规律。
三是宣传教育要跟上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应局限于宣传海报、公益广告以及主题讲座等传统的宣教形式,在微博、微信等“微”载体日益显现强大传播威力的新媒体时代,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跟上“微”步伐,练好“微”功夫,以更快、更鲜活和更具渲染力的宣传形式和内容,占领“微”空间。要完善媒体公益广告制作和发布机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正面宣传和价值引领的目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还可以依托“道德讲堂”,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人们听得进、受触动、有共鸣,在潜移默化、情理交融中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丰富资源,把教育基地建设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四是实践活动要推陈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3%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日常行为有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聚社会正能量的粘合剂,特别是要在个人层面彰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要从群众的生活点滴、工作细节入手,从群众的潜在的心理需求出发,尊重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力,强化道德养成,注重道德践行,让群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付出,从刻意为之到习以为常,在潜移默化中常为小善、修身立德,增强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把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要在坚持学道德模范、学雷锋和精神文明创建等经典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广大的群体参与其中,努力形成人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北京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编号:14ZDB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