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审计署发布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抽查的59个贫困县中,12个县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导致6226.11万元资金结存1年以上,其中5585.07万元结存2年以上。
每一笔扶贫资金,背后都关联着一批贫困家庭,钱到没到位、用没用好,关系到他们能否发展项目、能否按期脱贫。然而各地出现的“资金趴账”、项目停滞等问题也反映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衔接配套方面出现了裂痕,干部担当、执行不到位,只重视手续、程序,忽视发展需求,相当于拿着上面下拨的救命钱却不为人民谋福祉,这样的行为说到底还是患了作风病。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基础差、发展能力弱,靠常规政策难奏效,必须吃政策“偏饭”。有些地区宁可闲置资金也不推动项目落地,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让扶贫政策打折扣,影响困难群众的脱贫信心。所以,用好用足扶贫资金,不只是个效率问题,更是一份政治责任。
作为帮扶责任单位、责任人不能只盯着上级的考核验收成果做表面工作,整理出一堆资料让老百姓签字盖章、摁手印。其实,资料再完善、表面再光滑,不如老百姓的大拇指。群众心中有杆秤,帮扶效果好不好、干部合不合格岂能由资料说了算?临阵磨枪混脸熟只会让百姓更反感。与其绞尽脑汁倒逼干部树立亲民形象,不如脚踏实地为百姓规划好产业,落实好政策,减轻群众负担,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
脱贫攻坚,既要有“扶”的意识和能力,更要有“攻”的智慧和作为。首先,地方政府要在制度层面因地制宜做好与上级的衔接,项目争取既要客观更要经得起审计,灵活掌控项目资金,当好群众“管家”。其次,帮扶干部要具备“博爱”精神,把困难群众当亲人来帮,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帮助落实惠民政策,以诚心换取支持。再次,各级纪检部门要发挥好“利剑”职能,上惩“雁过拔毛”式腐败,下罚安逸享受不作为,定期定时对项目进展、工程审计等进行监督,盯住问题不放松,维护法治纲纪。
扶贫工作不能被“资料”牵绊,扶贫项目更不能因可能存在的风险而长期“趴账”,查出问题打板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少些花架子,多些金点子,从部门到地方拧成一股劲,形成脱贫合力,共同为百姓谋利,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913/964791.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民政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