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塔

烧塔

摘要: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是为“仲秋”;而八月十五恰在“仲秋”中间,被称为“中秋”。中秋之夜,满月当空。中秋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在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非常盛行。明清之后,每逢中秋,人们便在庭院里赏月、畅谈。关于中秋传说,有“嫦娥奔月”之说,有“吴刚伐桂”之说,还有“白兔捣药”之说等等。但中秋却赋予江西吉安一种特殊的传说——“推翻元朝”。

原标题:中秋吉安民俗“烧塔”的来历

据传知,元朝统治中国后,采取各种歧视政策,剥夺人民的许多权利,并采用监控措施,对百姓活动进行监视。元朝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朝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钱财。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物价上涨,人民流离失所。一些爱国志士便纷纷奋起反抗,并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起行动,推翻甲长。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而流传下来了。

另一传说:烧塔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每年中秋佳节全国各地除了拜月神、吃月饼的习俗外,南方大部份农村地区都有中秋夜烧塔的习惯。而中秋夜烧塔的习俗起源于南宋未年的早禾市。

据史书记载,南宋未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广东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汇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后被明朝庭命名为“国渡村)。

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后被朝庭命名为“国渡”的渡口遗址)。

当天晚上附近老百姓拿出家里所有的米个、饭酱(月饼);摘下树上所有的柚子、桔子送到文天祥部队。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曰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火。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在渡过了牛吼河。

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得通火。以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而且此习俗在各地慢慢传开。目前禾市镇及附近的吉安指阳乡,每年中秋节及前后三天都会烧塔。

每年中秋农历八月十四,禾市各村均会指派人员砌塔,塔高一般1.5米不等,村庄大则塔大.塔底要用砖块砌成,塔身大多用碎瓦片砌成约占塔高的3/4,然后再用瓦片园叠砌封顶,塔底须前后各留一个塔门,前门用于投放燃料用,后门用于拔出火灰。晚上便点火燃烧(大村庄可连续烧三晚,小村庄至少会烧中秋夜),燃料为稻草及谷壳等,主要由年青人敲着锣鼓到各家收集。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现在烧塔除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外,还有使全村兴旺发达的祈求。塔烧得越旺表明种养会顺利,全村更加兴旺发达。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