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惟敏:建筑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摘要:在建筑艺术上,能看到人类本身对艺术的追求、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建筑艺术家们在他们的设计里,渗入着历史文化的因素。价值观越厚重,它放射出的文化价值越丰富,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财富与价值。

QQ截图20170927154620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视频

建筑的审美、城市的审美,实际上是我们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更多注意力不在吃饱、穿暖、医疗上了,而是放在了人居环境方面。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人们都最愿意关注、评价、讨论人居环境,甚至给建筑起各种各样的新奇绰号。这说明大家越来越关注建筑,关注人居环境。为什么大家这么愿意给建筑起绰号呢?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以自己审美在评价建筑,换句话说,诸位肩负着这样一个任务。

2014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篇讲话,后来被民间解读成反对“奇奇怪怪”,其实“奇奇怪怪”这个词不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嘴里讲出来的。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问题关键一点是,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建筑文化觉悟,或者说提高建筑文化的审美高度。

大家出国工作或考察时,比如说,住在一位朋友的家里,那么这位朋友无论是退休老人,还是在职中年人,他们都会如数家珍一般,给你介绍他们家,说我的家怎么美、怎么有建筑艺术感,这个院子怎么好,甚至于把家里收藏的古董拿出来,给你讲讲它的历史。而我们对建筑的表达,基本上都是以一种“起绰号”的方式,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我们对建筑的理解。不能说这不对,因为我们今天的大众审美无疑也代表着我们现代的文化趋向。所以建筑师有时候就变得非常局促,一方面设计建筑时希望在自己的专业层面有所追求;另一方面,确确实实又怕被大众的审美裹挟着出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高丽萍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