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大运河回来了

记忆中的大运河回来了

——北京通州大运河共治共享惠全民

摘要:2017年年底,城市副中心建成区将实现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消除黑臭水体;2018年年底,通州农村地区将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营造水城共融的水生态景观。

      近年来,经过治理,通州大运河两岸变绿,河水变清。图为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秋景。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57岁的王有顺站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的观景台,看见碧水倒映着蓝天,动情地对记者说:“真没想到能治理得这么好。”这位在大运河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运河人”,曾捧起运河水直接喝,也经历过河里鱼虾绝迹、群鸟逃离。

现在的大运河,鱼多了,野鸭、白鹭、灰鹤、白天鹅也多了。“有朋友喜欢摄影,在大运河森林公园拍到很多许久没见到的鸟,久违的鸟儿又回来了。”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查显友告诉记者。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听取通州区历史文化、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眺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貌。他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

半年多后,记者来到这里,但见大运河清澈的水面上,正映照出这座古城的新面貌。

河里的鱼儿去哪儿了

1700多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不仅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而且联通了人与自然,联通了古今。

历史上的通州大运河段,曾经万舟骈集。元明两代漕运极盛时期,每年过往船只达3万余艘,在通州装卸的货物无数,其中仅粮食一项最多可达600余万担,总计10亿余斤。一百多年前,漕运停办,运河日趋残破。

不过,30年前的运河仍然很干净。王有顺生活在运河边的张辛庄村,他小时候经常来河边割猪菜、给羊打草,渴了就喝运河水。那时候运河边种满了花生、红薯,河里有人捕鱼,还有摆渡。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运河边建起了造纸厂、化工厂等,运河水质开始变坏。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倒排生活污水的现象也很普遍。“通州地势低,运河成为污水排放的目的地。”查显友说。

“上中学时,水开始变黑,很少看到鱼,鱼放进去也活不了。”36岁的通州张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红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下水摸过鱼,后来再也没下去过。

两岸变绿 河水变清

近年来,运河边的造纸厂、化工厂相继关停、腾退。“造纸厂关闭,水又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清了,化工厂停了之后,就更好了。”王有顺说。

确实如此。通州早已开始着手运河的河道治理及沿岸的规划开发,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整治首先从拓河道、净水源开始,他们将河道由90米拓宽至200米,河道平均挖深0.5米。在运河末端修坝建闸,截流天然雨水,涵养地下水资源。运河里的水多起来了,也活起来了。

为改善运河及其上游通惠河、温榆河的水质,他们建设了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碧水污水处理厂,通州城区的生活污水不再排往大运河。今年还完成了对碧水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使之成为北京最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减少了一大半,日处理规模却增加了近一倍。

同时,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在运河两岸植树造林,恢复沿岸芦苇、荷花等湿地植物,形成了北京地区典型的草丛沼泽群落。2500亩的水面和8200亩的绿化组成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成为北京市第一座万亩湿地公园。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