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制预算上监管“吃空饷”是正本清源之举

从编制预算上监管“吃空饷”是正本清源之举

甘肃省人社厅、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机关事业单位防治“吃空饷”问题专项督查工作的通知》,决定从现在起对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单位防治“吃空饷”进行专项督查。通知强调,对查实的问题“零容忍”,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占编“吃空饷”的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核减相应编制和预算。

甘肃省治理“吃空饷”的措施,其新意和亮点,一个是既查纪律问题又查有无涉嫌违法犯罪问题;另一个是对于查实存在“吃空饷”情况的单位,将核减编制和预算,并收回空余编制。

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的问题之所以久治不愈成为顽症,主要是没有触及到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人浮于事。一些人员长期不上班,机关、部门的工作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这说明单位实际上并不缺这些人。也就是说,实质问题是编制不合理、超编。如果编制控制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单位工作分配合理紧凑,也就无需一轮接一轮地检查清理整治“吃空饷”了。

按理说,编制管理,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应有动态调整,根据工作需要、情况变化,相应地增加或缩减。但现实情况是,增编容易缩编难。这个情况得不到改变,“吃空饷”的问题很难杜绝。实际上,“吃空饷”暴露的问题正好是为编制调整提供了真实的依据。正因为问题在过去一直被回避,一说到“吃空饷”,总是只谈纪律管理,不谈人浮于事、编制不合理等深层原因,问题才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近来,各地清理治理“吃空饷”的工作再掀高潮,不断有返岗多少人、追缴资金数额等成果见诸媒体。然而,如此治理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模糊的价值逻辑:只管纠正纪律问题,而不问财政资金是否存在无效使用的问题——“空饷人员”的另一个名称应该叫“富余人员”,如果富余人员不上班并不影响单位工作,他们在外面“吃空饷”,还是返岗“吃实饷”,于财政供养、于纳税人利益来说,岂不是“背着抱着一样沉”?如果只问有无“吃空饷”,而不问单位是否需要那么多的人,这里的逻辑就是:要么“吃空饷”,要么人浮于事。

实际上,让“空饷人员”返岗,某种意义上就是以养闲人的方式解决“吃空饷”问题,这并不符合公共利益。这次甘肃省治理“吃空饷”,除了问责,还将核减相应的编制和预算,其他地方也应以这种思路,从根本上解决“吃空饷”问题。

“吃空饷”的得逞,不是当事人欺骗单位或利用职务便利,就是领导滥用权力允诺的结果。“吃空饷”达到一定数额后,就涉及到涉嫌诈骗、贪污以及滥用职权罪的问题,但一直以来,只见私企的“空饷人员”被送上法庭,从未见过公职人员因“吃空饷”被追究法律责任的。这一次,甘肃省的《通知》明确要求“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违纪归违纪、违法归违法,纪法分开,这才是正本清源的“零容忍”之举。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