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与展望(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就的取得,得益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制度改革释放需求,得益于宏观政策与改革措施的相互衔接。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虽面临不少挑战,但依然会健康平稳向前发展。

二、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三个重要因素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要在资源环境各方面因素可承受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是协调可持续的。协调是指,在发展中要注意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国内外协调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是指,在协调发展中既保证当期的利益和发展,又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用当期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当期的利益增长能够为后续的利益增长创造条件,而不是只顾当期,不顾长远。

第二,以改革促发展。我们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之一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实施就是要在经济领域、行政管理领域、司法领域等各方面深化改革,把前期改革的效果放大,同时推出新的改革措施。用改革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基础。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作用。

这五年经济领域的改革是不断深化的。比如“放管服”改革,主要是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运行的制度成本,降低人们消费的制度成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起到释放需求的作用。

再比如,财政的改革。实行税制改革,大幅度减税。单是“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项,从2012年1月试点开始实行到2017年2月,“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总规模累计已超过1.2万亿元。还有很多对小微企业、对消费的一些减税措施。减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把更多资金留给企业,用来扩大投资,吸纳就业,拉动需求,保障供给。

在经济领域推出的一个重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供给结构,使供给和需求更好对接。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英国撒切尔夫人提出的“供给革命”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事。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停滞,要通过供给上的一些政策调整使经济摆脱停滞。十八大后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我国经济并没有停滞,增速在国际上也不慢。这是两者间的一个重大区别。

一方面,我国要在经济还没有停滞的时候,未雨绸缪,通过问题导向来优化供给,同需求变动相适应,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使供给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能够和消费的需求转变相呼应。这些年,我国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排浪式的粗放消费转变成个性化、分层次的精细消费。另一方面,我国供给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着眼长远。不提高国际竞争力,且不说国际市场,就是国内市场也会被外资占领。民族资本就会走向衰败,国内经济将会形成对外依赖。

GDP是指经济各种要素在一国之内带来的新增财富,是内资和外资在国内共同创造的,只有两者协调发展,争取让内资占主导地位,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通过主动调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压缩过剩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障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所在。

这些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过剩产能逐步压减。由于很好地利用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外商投资规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现在既是资本输入的大国、外商投资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本输出的大国、对外投资的大国。

第三,宏观政策得当。我国实行了有效的宏观政策,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政策体系内部搭配合理。

现在的政策体系特点是宏观政策要稳、社会政策要托底。宏观政策要稳是指,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宏观政策也要分阶段,具有相机抉择性;三是宏观政策是准确的。具体来说,就是在财政政策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上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就业政策上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这三大政策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减税增支。从减税的角度,把钱更多地留给企业、留给个人,保证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从支出的角度,赤字不断放大,保证供给,拉动需求。我国2016年赤字规模达到了21800亿,占GDP的比重3%,2017年的财政赤字是23800亿,占GDP的比重还维持在3%。一方面,减税把钱留给企业,稳需求;另一方面,支出扩张,又拉动需求,这样就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步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率。我们不是更多依靠释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如果这样,就是完全走向单纯靠价格增长拉动供给。这条路在中国是不适合的,过去我们有过教训。价格过快上涨是一个信号,能引导资源配置供给向上走,经济增长率也会上去。但是,物价过快上涨会使中小企业最先衰败,从而减少了供给的增长,反而抑制了需求。当物价过快上涨时,货币贬值,工薪阶层消费支付能力缩小,就会把经济向下拉。所以,这条路是不能走的。我们要走的是货币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吻合的道路,不能依赖货币超发。这样,财政的适度扩张是在现有的货币供应量之内的扩张,在当期不会引起物价过快上涨。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就业增长,使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的利益。首先,就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小微企业的减税,很多措施是和吸纳就业人员数量挂钩的。在“营改增”中,也是配合积极就业政策的,对一些就业吸纳力强的行业实行低税率;对一些新兴创新型吸收就业人员的行业,也实行低税率。比如,在扩大“营改增”范围时,我们给予技术服务、咨询服务、6%的税率,是三档税率中最低的。这些政策是相互咬合、相互支撑的。

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制度改革释放需求,得益于宏观政策与改革措施的相互衔接。这三方面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