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以人民为中心与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以人民为中心与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

QQ图片20171027135736

 

“人民”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203次,贯穿报告始终,涉及所有领域,涵盖各个方面,在报告的十三个组成部分中都有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足见中国共产党对初心的坚守。《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进行阐述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了担负起核心的责任与使命,就要在“为人民谋幸福”中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能力,并以自身的建设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实效。这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自觉选择的辩证统一,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意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统一。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价值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改革与治理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完善了新时代发展理念体系,指明了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取向,明确了改革、发展、治理的基本向度,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了方向指引。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和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发展为了人民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决定着发展的向度和效度,从另一种角度讲,决定着发展的衡量标准,这种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体现出发展的根本向度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层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鲜明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

发展依靠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成就与进步的力量源泉。历史经验的总结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着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最广大人民的参与、创造与贡献。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守自身性质、实现长期执政、不断提升领导水平的内在要求。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这是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揭示。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道路的开创者,也是中国道路最坚定的坚守者。“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自觉。中国共产党将这种自觉转化为最广大人民的自觉,引导、支持、鼓励广大人民在爱国统一战线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增强话语体系的转化和创新,不断提升中国道路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塑造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真正坚守者、发扬者、创新者。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并发扬革命文化,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构筑起了当代中国精神,有利地传播了中国价值,增强了中国力量。

中国智慧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涵养出来的文化精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大国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三、“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价值取向与事业核心缺一不可。没有价值取向,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会失去方向;没有事业核心,价值转化和力量凝聚就会失去基础。只有实现价值取向与事业核心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方向、价值、力量、主体的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才能做到坚守中国道路,坚守中国精神,坚守中国智慧。“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取向,“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二者的协调统一才能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1203/976344.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09961124,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连元博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