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义:以文化自信激发精神动力

孙忠义:以文化自信激发精神动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人不自信,谁能信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源源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爱国品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大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治不忘乱,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的牺牲精神,等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气质,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记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所在,也是我们在各种文化激荡交汇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处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需要在频繁交往中共建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这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世界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特有的历史文化、精神记忆和民族性格,今天又面临着各不相同的生存环境和现实问题,故而世界上的思想文化必然兼具多样性,必然会表现出“和而不同”、异彩纷呈的面貌。习总书记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各种文化的交汇、碰撞、交融过程中,中华文化必定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熟悉所接受,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在旧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重重压迫下,一些人曾对中华文化严重不自信,转而表现为“他信”或“自欺”。针对这种现象,鲁迅先生曾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他的回答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熔铸的结晶。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党、人民、军队提供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人不自信,谁能信之?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对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一定能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