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看东北经济发展(3)

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看东北经济发展(3)

3、利用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加快实现东北再振兴的政策选择

如何利用好前述东北地区既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是加快实现东北再振兴的政策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必须在继续推进建立独立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的理念下,充分利用东北的重工业优势地位,促进东北制造业继续迈向中高端。

人力资本结构是在经济发展演进格局中形成的,具有类似于路径依赖的特点。由路径依赖所形成的锁定效应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此必须实事求是,继续利用和发挥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优势地位,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促进东北三省的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工业是立国之本,工业强才能国家强。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大力发展工业更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产业根基。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为了在世界制造业强国竞争中脱颖而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五大基本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因此,继续深化发展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尤其是新兴制造业,既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需要,也是促进新兴服务业以及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在人才外流的局面下,要抓住目前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有利局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来增强制造业对于东北地区劳动力的吸引力,抑制东北地区制造业人力资本的过快流失,实现既有人力资本对于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是在致力于推进东北地区重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推动以农业深加工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

笔者认同《吉林报告》所倡导的发展轻工业的提议,但是在具体的轻工业部门指向上,并不认可其发展轻纺工业的观点。我们认为,如果是着眼于补轻工业的短板,那也应该正视珠三角、长三角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轻纺工业集群生态的发展格局,不能照搬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模式,要理性看待东北地区发展轻工业的资源禀赋与人力资本比较优势。

笔者认为,东北三省如果要发展轻工业,应该以黑龙江为重点,充分利用黑龙江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林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发展大农业,促进以农业深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是综合协调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为东北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要通过财税、金融、产业等领域政策之间的协同一致,将非实体经济(尤其是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收益管控在合理区间,实现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确保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实现定向于实体经济的投资的合理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只有东北地区的实体经济实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更多的更优秀的劳动者愿意选择到实体经济中就业,也才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就业扩展和质量提升。

四是继续发挥创新创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与重工业发展相配套的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经简单测算可以发现,2013—2016年这四年新登记企业占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比例分别为22%、28%、30%和33%,呈加速增长的变化态势。也就是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劳动者创办企业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灵活就业人员进入了企业就业,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虽然我们没有找到东北三省这方面的相应数据,但按照趋势一致性的分析逻辑,东北地区在创新创业方面也应在呈现这一变化趋势。

据此笔者认为,要通过实施三大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推动与重工业发展相配套的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首先,要从着眼于政策制定向制定与执行并重转变。一方面要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加强创业、创新、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确保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鼓励东北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条件和比较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其次,从注重政府扶持向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并重转变。对于创新创业而言,政府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两点:持续打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支持创新创业。最后,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变,为此必须做到两点:继续打造一个拥抱创业者的友善的创业环境;出台更为细化的政策,推动科研人员、大学生、境外人才加入创业大军。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