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看东北经济发展(4)

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看东北经济发展(4)

五是着眼于人力资本对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重塑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体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在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初期,为了培养专用于资源依赖型城市、重工业产业链和既定体制的人力资本,东北地区的教育培训体系(尤其是职高技校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培养,有力地支撑了东北经济的发展。而在2003—2012年这一东北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期,随着东北国企改革(尤其是央企改革)的深化,由于国有部门对于劳动力的吸纳效应的边际递减,定向于国有企业需要的教育培训体系逐步解体,偏向于通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教育培训体系渐进发展,以至于新增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越来越不需要与特定行业、职业领域挂钩,这种格局就推动了东北地区的青壮年、高学历劳动力不断以“孔雀东南飞”的模式流失,东北经济发展失去了优质人力资本的支撑。

笔者认为,着眼于东北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以及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必须在通用性与专用性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体系的重塑。从全国就业格局来看,在既有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三大区域就业中心的地位继续巩固的同时,伴随产业梯度转移、中心城市就业吸纳力的增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重庆、四川、河南、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就业规模的扩大,在这些省市,正逐步围绕省会城市(直辖市)形成了新的一批区域就业中心,但与此同时,支撑东北经济发展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这些中心城市的就业吸引力却在逐步下降。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劳动力追求更高就业质量的需求,在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体系中,大力增加适用面更广的通用性知识技能的比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东北再振兴可以得到匹配人力资本的支撑,结合未来东北要形成“一个支撑带、五大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装备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基地)的战略定位,确保上述领域的产业发展可以得到相应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支撑,只有在通用性与专用性的动态平衡中重塑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体系,才能够在确保“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过程中,实现东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赖德胜,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孟大虎,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审)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