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结: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学术情境

摘要: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学术情境就是求真,中国古人就是要我们求真,这种求真不一定是一是一、二是二。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在求真,所以形成一本书的,也是古人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只不过是这种生命的链接而已。在这种生命链接中,我们的读书就是一种学术的情境,这种学术情境犹如朱熹所讲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QQ截图20171215085644

许结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什么叫经典、如何读经典?

百善孝为先——孝养、孝顺、孝敬 

中国文化经典,始终贯穿着主智与求真的精神,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即是学术的情境。西方人也讲:“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学术情境就是求真,这种求真不一定非得一是一、二是二,在求真的过程中,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形成一本书的时候,也是古人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只是这种生命的链接而已。在这种生命链接中,我们的读书就是一种学术的情境,这种学术情境犹如朱熹所讲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庞朴先生有一篇文章叫《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他说如果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意味,那么文化传统就是继往开来,这就是“活水来”。没有“活水”,死水一潭是不行的。渊源而来,绵绵不尽,这才是学术的求真之情境。带着这样的情境来读书、求习真理,那是生动活泼的人的真理、活的真理、现实之真理。

真理如何求得呢?我们看看孔子的说法。孔子主智,孔子思想有三个字非常重要——仁、礼、智,智就是智慧,包括知识层面的智慧,也包括知识之上的智慧。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区分了知识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大家都讲“代沟”,我就很恼火,哪来的什么“代沟”?两千多年了,孔子跟我一点“代沟”也没有嘛!在《论语》首章《学而篇》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讲得多好,你如果痛苦,学习干什么?学习是快乐的,我们要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过程,一生幸福;只追求终极目标,一生痛苦,因为目标永远在前方达不到。所以,享受过程的人是幸福的人,一直想达到目标的人是痛苦的人。

人们对“学”的解释已多,而尝忽略了“习”字的重要性,东汉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习”说:“鸟数飞也。”试想,小鸟在天空自由地翱翔,是多么的欢快,如失去了这般的自由与愉悦,鸟儿即使被富贵地豢养,也只能如宋代大诗人欧阳修《画眉鸟》所咏叹的:“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学习也是如此,鸟不飞固然痛苦,人不学岂不也痛苦?我们的施教者与求学者都能视治学与求知为人生大快活的事,才能真正传递古代经典中的主智精神,而这种智慧就在古人不经意的言谈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