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结: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学术情境(4)

摘要: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学术情境就是求真,中国古人就是要我们求真,这种求真不一定是一是一、二是二。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在求真,所以形成一本书的,也是古人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只不过是这种生命的链接而已。在这种生命链接中,我们的读书就是一种学术的情境,这种学术情境犹如朱熹所讲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第十二章)林语堂曾英译《老子》,传播西方,他又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一隽旨名言来自老子的话,倒是可信的。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论获“利”而忘“义”,从而舍利而求义的思想也是默契的。所以,我时常跟我的学生讲,什么人能够研究一部中国文学“误读史”,这才有意思。中国文化的“误读”太精采了,一些有意“误读”是为现实服务,或者为自己的一种理想、一种想法的构建服务。

为什么我们老讲日本学者研究东西比我们细?因为这是“他山”的东西,我们是自己的东西,太熟悉了反而“视而不见”。而往往就是这些我们太熟悉的话,对我们来说太有用处。

由此,求知识还有三个境界值得注意。求真理,第一必须要有追求。《诗经》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以及不占有的情怀,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

其次是回忆,要不断地反省。唐代《本事诗》记载的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或名《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实际上是一种反省,为什么反省呢?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一周一个回味,一个月一个回味,一个学期一个回味,一年一个总结。所以我跟那些领导干部讲,千万不要把年终总结交给秘书写,要享受这种回味的时刻。只有回味了过去、回顾历史,才能展望未来。《人面桃花》这首诗的背景故事是:崔护作为一举子参加科举考试,信马来到一片桃花盛开之地,因口渴求饮于一户人家,家中有一美丽女子,这使崔护难以忘怀,到第二年的同一天,他再次来此寻找旧迹,结果桃花依旧,人已不见,因作此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给我们一种对往事的回味,这是是一种学术的情境。没有这种回味,你得不到真实的东西,由此再达到第三个境界——自由之精神。

“红叶题诗”的故事,就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精神的向往。这则故事出处很多,故事的主人公记述也不同,其中《北梦琐言》记载最详细,说的是唐代举子李茵在京城时,某日游览到宫殿外,于“御沟”(皇宫的护城河)中拾得流水中一片红叶,上题有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是宫内的一名宫女写的,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生自由的追求。而中国古人又将此故事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所以,我们要有一种追求、回味和自由之精神,才能达到前面所讲的三层关系——渐与顿、得与失、博与精。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