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探索产业扶贫新途径

刘艳丽:探索产业扶贫新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地区调研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

推进产业扶贫,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特色”和“精准”贯穿始终,探索发展“农业+”“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到产业选得准、有市场、可持续,以特色产业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选准产业扶贫方向。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组织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科学设计项目,明确带动主体,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二是突出产业特色。着力打造地域特色突出、品牌效应显著的扶贫产业,以品牌特色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贫困地区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三是注重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扶贫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四是厚植产业基础。培育发展扶贫产业,必须重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产业上下游衔接,持续完善本地化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项目真正扎根贫困地区,助力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培育优势扶贫产业。一是特色农产品产业。因地制宜优化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贫困地区畜禽养殖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快建设一批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畜禽养殖基地。二是电商流通产业。实施“互联网+扶贫”工程,积极构建“电商平台(企业)+合作社+贫困村+网店”的电商扶贫生态链,探索建设一批“淘宝村”“微商村”,扩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规模,帮助贫困群众搭上“电商快车”,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三是乡村旅游产业。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地区,重点依托山水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康养旅游、民俗旅游等。四是光伏产业。利用贫困户屋顶或院落空闲地,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利用贫困村荒山荒坡等未闲置土地、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村级小型光伏电站或集中式光伏电站。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一是党建引领模式。探索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走“党建引领、党员示范、企业联动、产业助推”精准脱贫路子。二是政府引导模式。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探索实施“政府出单、贫困户点菜、政府买单”的菜单式帮扶模式,引导贫困户主动参与市场经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模式。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增强贫困户脱贫能力和市场风险抵抗力。四是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特色种养+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增强产业载体功能。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兼并、重组、租赁、股份合作、私营独资等多种形式,培育壮大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扶贫经济实体的总体规模。二是发展扶贫产业基地。推动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带动贫困群众在基地创业就业。三是建设产业扶贫车间。在符合建设用地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扶贫车间”,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企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就业双赢。四是探索新型扶贫产业载体。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地区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层次,拓宽本地贫困群众就业渠道。

完善产业扶贫机制。一是加大产业扶贫投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合作经营风险分担机制,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产品开发,逐步把扶贫产业纳入商业保险,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系统防范。二是拓宽产业融资渠道。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等手段建立健全科学的失信惩戒机制,打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三是加强产业扶贫资金监管。用于产业扶贫和农业开发等重点扶持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或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作用,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产业扶持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四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激励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产业扶贫,让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