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亮眼成绩单

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亮眼成绩单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经初步核算,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达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增速在经过近七年调整后首次实现回升。在受访学者看来,这表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

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稳中向好、好于预期”这是国家统计局对2017年中国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的概括。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是6.5%。从统计结果来看,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预定目标提高了0.4个百分点,明显好于预期。

2017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呈现诸多新亮点。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龙看来,一是经济“韧性”增强。主要宏观指标均稳中向好,经济增长的韧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二是经济动能转换加快、增长质量提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支撑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新动能不断成长,开拓了经济增长新空间,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最大亮点是工业品价格明显回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谈到,价格回升带动了企业利润、税收、就业机会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的回升,投资者信心显著增强,经济增速也有所回升。同时,出口增速也有较好的表现,货币和金融市场总体情况相对稳定,企业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连续多年持续快速上升的局面在2017年也得到了遏制。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数据。”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研究员薛江波提到,尤其是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看来,规模和数量增长背后的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高质量发展迈出一大步,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也是近年来我们国家特别注重的。按照这种良好势头和方向发展下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目标将能够按期实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态势正逐渐稳固,并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特聘教授邱斌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经济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迈进。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产业结构已经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转变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拉动,贸易结构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变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我国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供给质量有效提升,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陈龙说,2017年中国经济之所以稳中向好、亮点纷呈,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从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来看,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接近70%,3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8个和4.7个百分点。

邱斌谈到,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比如,钢铁5000万吨左右、煤炭1.5亿吨以上、煤电5000千瓦的去产能任务均已超额完成。在降成本方面,2017年各种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在补短板方面,农业投资、水利管理投资增速均达到16.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增长23.9%。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王珺分析说,在投资增速回落的同时,2017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好于去年,这说明投资效果和效率实现了提升。僵尸企业、亏损企业等低效部门占用资本的状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而逐渐改善;投资领域转向有较好收益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性投入、规模化生产提升了收益率,这在今年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率的增长上也得到了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制造到服务的结构转型。”在张斌看来,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二是制造业产业升级。虽然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和制造业投资增速不高,但中高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和投资增速仍保持较好的势头。研发投入、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多个环节共同显示,制造业升级总体态势良好。

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看,2017年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王珺认为,当前的经济运行数据说明高质量发展有了好的开端,但仍任重道远。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有效的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升发展质量要求提高创新效率、配置效率、管理效率,这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主要途径。

邱斌表示,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等结合分析,需要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供给体系的产出质量,以高质量的产品帮助我国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获取高附加值。对此,应当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破局;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发挥国有企业在打造质量强国、创新强国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协调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精准脱贫”工作。

今后需要以统筹财税一揽子改革、优化国有经济资源配置、防风险为重点,加快制度创新,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并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积聚新动能。陈龙提出,第一,在削减行政性一般公共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税费制度调整,适当调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形成有利于创新和实体企业发展的财税环境。第二,优化国有经济资源配置,加快国有企业去杠杆,使其削减非主业、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将处置僵尸企业、特困企业与去杠杆、去产能、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释放国有经济资源,为新兴产业或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提供资源支持,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第三,加强对民间借贷、地方债务中结构性风险的监管,防范相关财政金融风险。

在稳定政策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持价格稳定,保障企业利润、就业机会、总产出水平等一系列宏观指标。张斌说,在结构性改革政策方面,中国经济目前与高收入经济体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偏低;政府服务占比偏低,而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偏高;私人消费占比偏低,投资占比偏高,尤其是建筑安装类投资过高。弥补这些差距需要推动“从发展到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型,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

在薛江波看来,发展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路径,对推进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和市场功能的协同性、互补性,加大对民营经济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支持。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