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树木植被大量减少,水资源短缺,是长安城衰落的重要因素
关中地区本来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天府之国”,据文献记载,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⑧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这里河湖众多,水源丰富,有泾、渭、霸、滻、丰、滈、潏、涝八水。八水之中,渭水为大,自西而东,奔流不息。其他诸水多汇流入渭,纵横交错,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格局,使其成为最适宜建都的地方。然而隋唐两代三百余年间,关中地区的人口大量增加,黄土高原开发过度,森林急剧消失,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环境污染,水旱灾害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唐末以来的战乱对关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剧烈。经过长期的战乱,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已不能和从前同日而语。
一方面,树木植被大量减少。这种情况在唐末就已经相当严重。唐人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砍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縠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破落园田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
另一方面,水资源变得相当短缺。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减少,唐末以来,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明显减少。泾、渭、霸等水流量变小,龙首、清明等人工渠道相继干涸。居民生活主要依靠井水,但由于城市污染,长安一带已变为舄卤之地,“井水焦咸,凡阙膳羞烹饪,皆失其味,求其甘者,略无一二”。
此外,关中地区的耕地质量亦大幅度下降。由于人口锐减,水利失修,不少地方又走上了粗放经营的老路。上述情况表明,五代时期关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与唐代相去甚远,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已趋于恶化。
由于这些原因,长安城失去了作为国都的优势。五代时期是多事之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都城建设。长安城既已毁灭,关中又如此残破,当然不如定鼎中原,在洛阳或开封建都。正因如此,五代时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五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部地区成为历代统治者关心的重点。另一方面,关中地区的恢复速度很慢,到宋元时,依然是残破的景象。宋代西北用兵,关中之民“畜产荡尽”,十室九空,可见宋时关中尚未复苏。及至金人占据关中,长安一带再度遭受破坏。时人李献甫在《长安行》中写道:“长安大道无行人,黄尘不起生荆棘。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自然不会选择在关中建都了。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末年以后,长安城不再是国都,但长安一带毕竟是周秦汉唐诸朝的中心所在,其地理位置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无论哪一个王朝,都不能不重视长安一带的问题。如后梁开平元年(907)四月,京兆府更名为大安府,以长安县为大安县,以万年县为大年县。开平三年(909)七月,佑国军被改为永平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十一月,永平军被废,复以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以大安县为长安县,大年县为万年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十月,西京废,统治者在京兆府设晋昌军。后汉乾祐元年(948)三月,晋昌军被改为永兴军。后周时,统治者仍以京兆府永兴军为管理关中地区事务的重要机构;宋元以降,则建置不一:元时长安称“奉元城”,明清改称西安,亦为西部重要的军事重镇。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5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48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01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85),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383页。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1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5页。
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64),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86页。
⑦[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09),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73页。
⑧王双怀:《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