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政治属性 政治逻辑 政治勇气

公方彬:政治属性 政治逻辑 政治勇气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正处于进行时。

我们要读懂决定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党和国家的建设方向、目标、举措的大会,一个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产生深刻影响,对世界走向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的大会,特别是要把握其精髓和要义,就必须找到正确路径和方法,即抓住主题主线,而大会的主题主线,就是习近平开宗明义的报告主题。

如果我们换种思维寻找路径与切入点,或者可以通过一个概念来开启,这就是“政治”。因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历史上所有政治报告中“党味”最浓且“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九大拉开的是一幅壮丽的政治画卷,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上演历史活剧的大幕。

一、政治属性决定着十九大报告的政治高度

认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报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这样的判断。

(一)十九大报告是在党的最高政治会议上由政治领袖所做的政治报告

党的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会议不同,“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仅此就决定了这个会议上产生的任何决策决定都具有终极性特征。

政治领袖的政治报告,同样具有终极性特征。这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与权力构成决定了最高领导人的职权具有权威性;另一个是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以其强烈的担当和作为,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拥戴,这在职权基础上增加非权力影响力,也就是人格的力量,这种力量同样具有权威性。

美国一位大法官这样说,不是因为我们不犯错误而拥有绝对权威,而是因为我们拥有绝对权威而不犯错误。权威很重要,权威形成力量,绝对的权威产生绝对的力量。差异不过是权威的生成,西方的权威生成于法,我们的权威来自政治。

(二)会议围绕“初心”将政治品质、政治制度、政治使命等构成政治坐标系的重要元素再清晰、再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阐明了大会的主题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政治性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突出政治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报告的各个部分具体内容中清晰地看到诸多浓墨重彩的政治元素。

(三)因为党的最新指导思想产生而将大会开成党史上的指标性会议

中国共产党已经召开了十九次代表大会,每次大会都很重要,都有重要成果产生,但更具指标意义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七大。这次大会被称作“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大会概括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经验。更重要的是大会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由此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是十二大。这是一次带来历史性转折的会议。邓小平评价这次会议是党的七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具体结论。”[2]当然,到十七大时进一步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其中。这就意味着,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全面建设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过程。

第三次是十九大。这次大会之所以具有指标意义,最重要的是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将指引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实现历史性飞跃,即在“站起来、富起来”基础上的“强起来”。

上述之外,突出强调报告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还有其他缘由。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创造了科学思想理论。在中国,因为引入了马克思主义,保证中华民族从此“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是一次巨大的历史性超越。所以,报告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这无疑是历史经验与现实成就的最佳诠释和科学总结。

突出强调报告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也是因为已经取得的思想成果。党和民族的事业呼唤新的指导思想理论产生出来,有其深厚的动因和逻辑。中国共产党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而获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这些科学和先进的指导思想理论,我们须维护和传承,确保其在思想血脉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放弃和弱化了对这些思想理论的认同和遵循,注定出现思想紊乱。

问题在于,革命和执政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已经发生和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世界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所有国家特别是大国都是“利益攸关方”,世界呼唤新生的足以开创和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政治思想和文明成果。这决定了中华民族和它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获得这样的成果,保证我们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政治逻辑与时代呼唤双重作用的结果。有了这一指导思想,党的理论支撑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机和活力得到进一步焕发,为人类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这是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治基础、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总之,读懂弄通十九大精神,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并且站到相当的政治高度。

二、“新时代”因政治属性而确立新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报告中有两大重大政治判断引起广泛关注,一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大政治判断必然地将“新时代”作为政治概念和报告的核心概念推到我们面前。

既然“时代是思想之母”,那么,我们认识把握“新时代”,就必须关注其思想内涵。譬如,作为政治概念的“新时代”,其政治思想是如何反映的,有哪些政治元素奠基“新时代”,这一定是我们认识把握新时代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所必须着眼和特别关注的。

“新时代”原本是一个时空概念,并且具有动态性特征。“新时代”之所以由时空概念变成政治概念,在于中国共产党给予了政治思想灌注,赋予其超时空的政治内涵和政治属性。

最早赋予这一时空概念以政治内涵的是毛泽东,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该如何界定新建立的政权乃至国家?毛泽东在中国前加上了个“新”字。他说,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我们不是建立中国,而是把旧中国变成新中国。一个“新”字表明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与旧政权存在根本差异。所以,“新社会、新国家”新在政治制度。

改革开放,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封闭已久的人民群众的心扉,激起澎湃心潮,人民群众由衷地唱出心声--“走进新时代”。这时的“新时代”内含时代价值与时代风尚,具有时空属性,但稍加分析便发现,时空背后仍然是政治。因为,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展开,是因为我们跳出了阶级斗争理论,没有这一政治突破,也便没有改革开放及其创造的巨大发展成就。简言之,改革开放后我们之所以敢于和能够放飞梦想,是因为我们跳出了僵化的政治思想羁绊,实现了政治突破。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提“新时代”,概念与前相同,但内涵较前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这不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激情燃烧”,也不是改革开放后30年的“逆风飞扬”,而是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也就是与中国的大国道路相吻合,满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诸多精神和政治元素,因此将时空概念化作政治概念。

那么,作为政治概念的“新时代”,有哪些重大判断奠基新时代?这方面已经在报告中作了厘定和明晰。包括“三个意味”和“五个是”。

“三个意味”。意味着“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举起”;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给世界“提供了全新选择”,因此,“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个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新时代”生成基础和生成逻辑作出进一步分析。十九大精神有“四个新”:新时代、新指南、新战略、新作为。这里专讲新时代,它奠基于“五个新基础”。

(一)“新时代”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新使命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意味着,新使命托起的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因此开辟新时代。

报告鲜明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具有鲜明的政治指标意义。中国共产党自走上政治舞台,便承担起了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使命的重任:民族独立,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也就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站起来”。从陈独秀、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到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主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民族独立,即“站起来”。这就是报告所指出的,“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

“富起来”。从邓小平主导改革开放,到江泽民、胡锦涛两届领导人,共同着力的都是发展经济,让人民群众“富起来”。尽管这一使命至今仍是进行时,但当下中国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奔小康”,内涵外延都不可同日而语。

“强起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含有“站起来”46·政府治理与政治建设·“富起来”的成分,但更突出更鲜明的还是“强起来”。即报告所指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1]

“强起来”内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更关系到我们的价值坐标、成长路径和重大举措。由于这个过程不是社会自发行为,而是由执政党设计和推动的,因而拥有丰富的政治内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世界每一大国崛起,伴随的都是剧烈碰撞,因此,世界大国兴衰走的是“铁血道路”。

那么,习近平主导的中国大国道路,着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说明,我们不做“闯入瓷器店的大象”,我们是和平主义者,是国际责任的承担者,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越来越多参与世界规则制定的时候,一种开辟人类文明新道路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必将确立起来,发展开来,这是合逻辑的事情。因为巨大的开创性,而把我们推向新时代。

(二)“新时代”生成于党和国家拥有新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辟新境界,由此构成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承担相应的历史使命,而历史使命一定奠基于特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或者说奠基于特定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矛盾,又与特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共同构成时代特征。既然其间内含这样的逻辑,那么解决时代问题就必须有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理论。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没有思想理论作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直接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发展成果,进而关系到铸就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确立的新的伟大使命任务,已经反映或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各项事业中,但在发展过程中秉持何种理念和坚持什么原则,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系统回答,或者说必须确立最新指导思想,以保证解释现实,指导实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提出的“四大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这些都在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当这些先进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为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后,必定更加有力地指引我们前行,也就把我们党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把国家带入一个新时代。

(三)“新时代”产生于党和民族发展步入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已经超越自我,同时折射出中华民族进入历史性飞跃的新时代。

西方有学者对我们党的分析有时是很到位的,比如,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党,同时还是一个使命党,而不是西方那样的由政客组成的政党,只是着力于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

“使命党”的判断有着深厚的思想空间。我们的政治制度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高度关联,抑或党的使命任务影响乃至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建设。

肩负历史使命的党,自然要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因此有了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两个一百年”,甚至还可以开展“雄安千年”规划。西方政党轮替的制度只能安排任期内的规划和建设。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他们的基本制度奠基于法,和我们有所不同。

“使命党”的判断同时含有精神世界和价值系统的建构。因为有历史使命,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而建设起恒久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又因为远大而富于魅力,而从精神和价值层面吸引着党内成员乃至全民族的追随。

当新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伟大工程”设计,那么“伟大梦想”就会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系统,逐步形成“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而“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注定把我们推向新时代。

(四)“新时代”生成于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新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一个需要新思想新理念来解决新矛盾的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论断一经提出,迅即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因为,这关系到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将调整社会价值引领、体制机制设计、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工作重心和矛盾处理。

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决定于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尤其是决定于主要矛盾已经和继续发生着何种变化。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当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和规律而作出的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命题,因为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一切,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这也是鉴别政党先进与否的根本尺度。正是这样的原因,报告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回顾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不难弄清问题的实质,革命和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归宿皆起于此;同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也大多与此相关联。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的,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满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判断相一致。由于前一个正确判断逆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导致十年“文革”。

党的十三大延续了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判断,强调“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此后30多年,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一正确判断,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成就。

随着新的奋斗目标确立起来,党和政府必须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和建设。这也是报告所强调的,“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1]基于此,我们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判断,一定有重大政治的考量,由此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五)“新时代”生成于国家建设新征程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意味着新确立起来的更加宏伟的奋斗目标和蓝图一定引导我们进入新时代。

新的奋斗目标开启新的征程,新的征程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样的支撑来自多方面,包括从既有的发展成就而来的自信。从过去五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可以获得进一步前行的自信。“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

新征程需要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来自于奋斗目标富含精神元素。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1]

这些建设内容富于精神元素,强调这样的建设内容源自时代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为,人在没有饭吃时忙于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会生出许多事来,这生出来的事情主要在精神和政治层面。我们的新目标关照了时代需要,着力于精神建构,就意味着我们的建设正在实现跃升,因此把我们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