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假肢的“小”工匠

做假肢的“小”工匠

大家好,我叫刘菲,来自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做假肢的“小”工匠》。我工作在辅具装配部,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部门,主要是给肢体残障者配置假肢、矫形器。假肢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似乎是冰冷的、无情的,但它却是我工作6年来每天都要接触的。特别是我的老师赵立伟用他的专业和执着,赋予着假肢温度和情感,才使我对残疾人事业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单位,我是大家公认的赵老师的跟屁虫,赵老师走到哪,我都会跟到哪。

刚毕业的我,对待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倍加小心,生怕出点差错,老师就不喜欢我了,但即便这样,漏洞也会出现。有一次,由于病人着急出院,螺丝处的防松胶水我忘记涂抹,等想起这事的时候,病人已经到家。心想就这么滴吧,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螺丝已经拧紧了。这事不知怎的,传到了赵老师的耳朵里,赵老师是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他跟我说,作为一个假肢装配技师,你要是这样吊儿郎当,趁早,赶紧走。听到这话我眼泪唰的就掉了下来,我支支吾吾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赵老师跟我说,凡是有关假肢装配的事情没有大小,假肢装配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缺一不可。你想想如果病人正在过马路,而就在这个时候就是你所谓的这些小问题,车祸有可能会再次发生,失去的就不单单是一条腿了……。说真的,在赵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只是专业的技术,严谨的作风,更是他那处处为病人着想的那一颗善良的心。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死亡、伤残人数之多,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这里边涌现出了一大批舍己救人的英雄少年。作为抗震救灾支援单位,我单位承担了伤残英雄少年的假肢、矫形器配置和康复工作。其中就有一位,他叫王磊,年仅12岁。地震发生时,他将同学们推出了危楼,自己却被倒塌的墙体砸碎了小腿。面对失去的肢体,原本爱说爱笑的孩子变得沉默、木讷。赵老师跟我说,帮助他的不只是一条假肢,更需要的是男孩心理的重建。从这之后我每天都会看到他去找孩子聊天,刚开始孩子特别反感,什么话都不说,偶然有一次得知他唯一的兴趣就是航空航天。这下可瞎了,这方面我们都不专业呀,赵老师也一样,航空航天就仅限于电视上看到的那些,但即便是这样,赵老师每天早晨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航空航天知识,然后立马再去给男孩讲。每次我都要听好几遍,耳朵都起了茧子,可赵老师就是不眠不休,每天晚上恶补航空航天知识,就这样男孩与赵老师的关系亲近起来。赵老师告诉他假肢的部分材料也是由航空材料制作而成,随即男孩对假肢也产生了好感,每天都会追问假肢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假肢的制作同步开展。当然,赵老师知道此时假肢如果制作不当,将会再次让男孩对假肢产生阴影,对人生产生恐惧。他努力做到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当穿上假肢的那一刻,男孩跳了起来,大声喊着“我站起来了,站起来了……”。

2013年的8月,一位年仅10岁的小女孩被一辆载满货物的大卡车卷入了车轮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疼痛,她一滴眼泪都没有掉过。由于高位截肢,假肢安装难度增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影响身体发育。从检查残肢状况,挑选最适合的假肢,到取型、修型、成型、打磨、组装、适配、训练等,每一个流程他都亲历亲为,每一环节他都再三调整,确保万无一失。面对复杂的装配流程,赵老师告诉我尽量不要破坏残肢的状况,要尽量减轻孩子痛苦。经过多次严格的调试和训练后,女孩终于能够穿着假肢行走自如。然而这时,她却哭了,她哭着对赵老师说 “叔叔,谢谢。”

其实,说谢谢的应该是我,谢谢赵老师带我领略了假肢带来的温暖,他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残疾人事业,坚定了我要为残疾人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很多人问他,您都在这行干了19年了,不烦吗?快改行吧。可赵老师却总笑着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是残疾人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是假肢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从事假肢行业19年来,赵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钻研在业界已经大有名气。作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民政行业领军人才,赵立伟一直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真正含义。正如他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我还是那个做假肢的小工匠,只要残疾朋友一句话,我就要一直做下去,不为别的,就为了他们。”

谢谢。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