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解读

【2017-03】《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解读

为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和协同合作,统筹京津冀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2016年7月,国家林业局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共同签订了《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三地生态协同推进的工作目标、重要领域、近期合作的重点工作以及建立的生态协同推进机制。

《协议》签署的背景与目标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京津冀要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等重大问题,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大河北特别是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地区退耕还湖力度,要把河北张承地区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5年3月,中央颁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重点领域之一,集中力量先行启动、率先突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贯彻意见,提出了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率先突破的10项重点任务。为全面落实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京津冀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建设,协同实施好各项建设任务,国家林业局会同京津冀三省市签订了《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

《协议》签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区域内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湿地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城乡绿化宜居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状况整体步入良性循环,建成全国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体系完备、功能稳定的生态保障。具体目标包括:到2020年,京津冀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5%以上,森林面积达到1141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亿立方米;湿地面积达到1890万亩,林业年产值达到2188亿元。其中,北京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面积达到115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770万立方米;湿地面积达到81.6万亩,林业年产值达到160亿元。

《协议》框架与主要领域

《协议》主要在六个方面推动京津冀及周边相关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协同发展。

一是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协议》重点强调,要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和城乡绿化等重点工程,加强大型国有林场建设,实现跨界成片治理。同时,推动京津冀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区造林绿化,推进启动海河流域百万亩水源涵养林、燕山山地百万亩水土保持林等建设工程,提升密云、官厅等大中型水库集水区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加快推进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推进北京冬奥会赛区、燕山太行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京津保生态过渡带等重大造林项目。

二是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协议》划定了京津冀地区林业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管。继续扩大国家级公益林面积,将京津冀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和符合《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国家级公益林全部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探索建立区域生态效益横向补偿机制,逐步完善管护政策、提高补助标准。

三是推动金融与科技创新。探索林权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准备金、项目应收账款质押及林业保险制度,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林业科技创新,针对热点、难点科技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联合攻关,筛选一批技术成熟、适应面广、见效快、效益好的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应用。完善林业科技基础研究资源共享、专家资源共享、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京津冀林业信息和生态监测一体化发展。

四是扩展自然保护空间。提升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建设和管护水平,构建完整的环首都自然保护体系。加强京津冀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建立三地湿地保护协调机制,联合划定湿地保护红线;探索建立跨区域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等区域湿地保护与恢复。

五是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在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中,优先安排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务工收入。鼓励本地企业到河北省投资建设林果基地、休闲观光、森林康养等生态型产业,让贫困人口在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中获取多重收益,使更多的贫困人口通过林业产业脱贫致富。

六是区域联防联控。优化升级森林防火联防机制,建立三地森林防火联勤指挥部。完善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加强森林消防队伍装备现代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京津冀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联防协作体系,强化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合作。持续推进联合执法、公安警务合作,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

落实《协议》的重大举措

协议明确了近期合作的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冬奥会赛区绿化。对各大赛区周边区域及主要通道两侧的第一可视面进行绿化。二是加快推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到2020年北京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8万亩。按照每年10万亩规模,继续实施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合作项目建设。三是国家林业局支持京津冀三地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协调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四是推进京津保生态过渡带绿化。在京津保地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建设大型国有林场和成片森林,增加绿量,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生态空间。五是建立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在百花山—野三坡、海坨山等四个区域,依托并整合三省市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以及湿地公园,筹划建设跨京津冀行政区域的国家公园,形成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六是实施重点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协同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规划。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协议》和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部署,立足三地实际,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林业建设领域全方位合作,共同构建一体化发展的环首都生态圈,不断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构建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生态格局。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