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亲自植柳河畔
乾隆策动的“皇家一号工程”,即便是今人也会为其刷屏。此工程不仅坐收水利之“渔”,亦令两岸农田灌溉无有间断,而颐和园与长河沿线更是风光旖旎,美醉众人。乾隆对自己的杰作颇为自得,不禁佳句迭出:“夹岸香翻禾黍风,无论高下绿芃芃”“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
在乾隆之前,皇族们多走陆路前往颐和园。浪漫风流的乾隆爱水路,母后又常年居住畅春园,他该是泛舟长河次数最多的皇帝了。乾隆不仅斥资修整河道、建造景观,还命人沿岸种植垂柳,有几棵还是他亲手所栽。据说,如今河边的那些高龄老柳树都是当年所种,只是分不清哪棵是御树了。乾隆把长河称为“蓬莱仙境”,他处心积虑的营造也为长河带来最辉煌、最有魅力的时期。
其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帝无不对长河钟爱有加。慈禧太后生前曾数十次游幸颐和园,还有长河。她从今北京展览馆后湖的“皇家船码头”乘坐龙船,沿河一路西行,途经今北京动物园、北京海洋馆、真觉寺(五塔寺)、白石桥、国家图书馆、紫竹院公园、紫御湾码头、广源闸、万寿寺、麦钟桥、长河闸、长河湾码头、长河桥等地,最终抵达颐和园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由于“老佛爷”频闪于长河,后人戏称长河为“慈禧水道”。
1908年,光绪和慈禧同日死去。隆裕皇后因光绪曾被囚禁在玉澜堂,宣布永不游幸颐和园。长河水道从此断航,渐渐荒寂于历史烟海。
民国初年,袁世凯也曾疏浚长河河道,企图重振皇家水上游幸的威风。谁想龙椅还没坐热就一命呜呼了,长河治理成了烂尾工程。此后战乱频仍,复兴长河成了无法实现的泡影。
经历漫长的等待,1966年京密引水渠竣工并投入使用。经过整治的长河,在绣漪桥下终于迎来自密云流经昆明湖的水浪。它从此担重任,向京城河湖及工农业输送用水。1999年7月,长河上游之水在中断了近百年后重现人间。不过船上的主人不再是皇室贵族,而是众生百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