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认为只有复兴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才能真正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那么文化强国究竟该强在哪里,都有哪些实现的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和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在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中,我们应该贡献出哪些中国智慧呢?对此,我们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博士。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谈文化强国建设。(张若梦/摄影)

中国网:何代表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文化强国究竟应该强在哪里,我们又有哪些途径呢?

何星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认为只有复兴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才能真正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我觉得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我的意见是首先要加强文化观念的整合,文化观念包括各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及各种理念等。文化观念是深层次的、内隐的、无形的、不易觉察的。文化观念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先有观念、意识等,然后才有实现这些观念、意识的行为活动,才会产生与之有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在文化变迁中,文化观念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整个文化结构的变化。我们经常说的“解放思想”,就是转变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推动了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如现在我国的服饰、居住、饮食、娱乐等与改革开放前有天壤之别,其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观念的变化。

文化观念整合程度越高的国家,社会越稳定;整合程度越低的国家,社会越不稳定。文化观念高度整合的社会,具有全社会成员认可的思想意识、民族精神、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均衡和谐运行,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无论发生在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冲突,都不会引起社会动乱,更不可能使整个系统崩溃。在文化观念整合程度较低的国家里,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较差,即使发生不剧烈的内部或外部的冲突,都可能会引起政局动荡、社会崩溃。

从历史上看,文化观念一体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秦代以前,我国各地观念和风俗等差异较大,文字书写也有区别。秦汉以降,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观念加速整合。秦始皇在消除诸侯、形成“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基础上,建立郡县制,推行“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车同轨”“修秦律”等全方位改革,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汉朝承袭秦朝的各种文化体制,在统一全国文化观念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董仲舒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加强文化观念整合的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整合法家、道家、墨家和兵家思想,形成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并绵延发展。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经历多次改朝换代,但中华文化观念体系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幅射力,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中华文明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