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麟:读懂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人文情怀(4)

摘要:在中华传统节日里,清明节是唯一兼有节日和节气双重身份的节日。清明节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清明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怎样理解作为农事季节的“清明”?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清明节?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汪龙麟教授将一一为您解答。

三、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清明节

今天,或许有人已经不再到坟上去祭祖了,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网络途经为我们提供了清明祭祖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今天我们在清明节对祖先追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不仅是这些。我觉得,今天我们应该追求四种“清明”:生命清明、家风清明、政治清明、生态清明,这才是我们今天对待清明的正确方式。

首先,生命“清明”——提升生命的文化。我们要借助清明节来提升我们生命的文化。《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季的流转变迁,而变迁的意义在于“生”,生生不息是天地的原则,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所以《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是草木出生、万物化生的最佳时间,春天是体现生命精神的时间。人从哪来又到哪去,这是人类的最高命题,也是人类永恒的悬疑,是对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清明时节,当我们站在已经失去的亲人墓前或骨灰盒前,当我们抚摸亲人的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着亲人的躯体和灵魂。当我们一面感受着“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一面又感觉到生我育我的恩泽,在生死的感悟之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时,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这一刻,人们会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伫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没有元宵节的喧闹,没有端午节的红火,它需要沉下心来,从清明节这本“书”中倾心领悟生命的意蕴和真谛。自己纪念先人,也希望后人纪念自己。我们应该反思:当我们的生命划上句号以后,我们应该留下什么让后人来纪念。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是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所以,清明节促发我们思考如何升华生命。

在中华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上帝赐予的,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祖先,慎终追远。“追远”,就是一代一代的追寻,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这就是寻根意识、敬祖意识。在纪念祖先时,古与今、阴与阳、祖先与子孙精神相融贯,加深了代与代之间相生相养的伦理亲情。所以,中国人不把生命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条。个体生命上承列祖列宗,下接子子孙孙。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