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麟:读懂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人文情怀(5)

摘要:在中华传统节日里,清明节是唯一兼有节日和节气双重身份的节日。清明节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清明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怎样理解作为农事季节的“清明”?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清明节?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汪龙麟教授将一一为您解答。

祭祖祭宗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文化传承。我们要下接子子孙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所以“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往前是祖先传递下来的,往后我们的精神又传递给子孙。这样,我们有限的生命就变成无限中的一个环节,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发挥了生命长链中一个环节的作用。而子子孙孙则要“慎终追远”,感念生命长链中的先人们。清明节是“春生”的生命季节,举行仪式感念赐予我们生命的先人和逝去的亲人,这不光是血脉的相传,而且是精神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它总是把人们对彼岸世界的祈求,引导到对此岸世界的经营。把对“天国”“冥界”的期待,引向了对现实人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营造现实社会的人文和谐。所以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的生存。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对现实生存的追求是儒家不变的思考。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无限却可以久传。所以,死后与其给后人留下物质不如留下精神,因为物质易腐,精神永恒。生命之火的延续,在于你给后人所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祖先讲“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能够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古人认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其中“立德”是首位。所以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汗青”就是史书,“青史留名”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清明节强化了这样的生命意识,所以每朝每代都要修史,古代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史系列。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都不如我们这个民族丰富而久远。所以,古代史书记载了古人的嘉德懿行,留名传世,发扬优秀的精神传统,成为“三不朽”的最好载体。“立德、立功、立言”这些意念激励了人们生命价值的提升,延伸了我们的精神生命。清明节我们在缅怀祖先的同时,还应该缅怀为中华民族奋斗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先贤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这些民族英雄、杰出人物,是先人中的佼佼者、先行者,彰显了生命的崇高价值,他们是“三不朽”的杰出榜样。

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乡先贤是家乡历史和山川风物的灵魂,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清明节组织青少年去烈士陵园、墓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到这里去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的仪式,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人生观的教育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许多人的立志就是从崇仰先贤开始的,正是这些先贤杰出的生命轨迹提升了他们的生命品格。所以,我们要通过清明节来缅怀、感念,获得一种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第二家风清明——注重人伦的文化。对人伦情感的重视,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清明节就是凸显中华民族的人伦情怀的节日。我们中国人没有普遍的宗教信仰,但是我们有崇奉祖先和天地的敬天法祖意识。在中华文化里,人是祖宗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而死后如果有灵魂的话,也离不开家庭,至少逢年过节都要回来与家里的子孙团聚,接受子孙的供奉,所以传统家庭里都有祖宗的牌位,让祖宗有个位置。逢年过节都要给祖宗上供,反映自己至少没有忘记先人。一些农村家庭里还摆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现在一般都改叫“天地国亲师”,把“君”去掉了换成了“国”。许多家庭把先人遗像挂在家中堂屋的正中间固定的位置,代替传统牌位,表达了一种敬天法祖的观念和对先人的哀思孝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