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麟:读懂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人文情怀

摘要:在中华传统节日里,清明节是唯一兼有节日和节气双重身份的节日。清明节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清明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怎样理解作为农事季节的“清明”?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清明节?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汪龙麟教授将一一为您解答。

1114918625_14285667678901n

汪龙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网友们,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清明节。

“立春雨水暖洋洋,惊蛰春分农家忙。清明谷雨浸稻种,立夏小满插黄秧。”“清明谷雨浸稻种”中提到的“清明”是中国农事的清明节,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讲三个问题:第一,祭祀祖先、寒食禁火、郊外踏青是清明节的三个文化基因,这三个文化基因各自的源头是什么;第二,作为农事节日的清明节,它的农事气侯是怎样的;最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三个文化基因:祭祀祖先、寒食禁火、郊外踏青

首先清明节的文化基因有三个:一是祭祀祖先。在周秦时代,祭祖习俗就已经存在,只是在周秦时期并没有把祭祀祖先明确放在清明节。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时候,人死后埋在地里并没有坟墓,祭祖是在宗庙里。所以《周礼》有“凡祭墓为尸”的记载。西周以后,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子产论政宽猛》中有言“夫祀,国之大节也”。孔子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祭祖,二是军事。所以,中国古人对祖先要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对祖先“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谓之三不孝。因此,强调祭祀是中国的文化基因之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