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的应急体系建设(2)

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的应急体系建设(2)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确保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统领,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密切相关又相互作用。应加强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设,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将党委和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合并或合署办公,加强文化安全建设,培养一批善于科学决策的指挥员。

三、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树立新时代公共安全的新理念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安全发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队立足打赢现代化战争;应急管理立足有效应对大灾、巨灾和危机。

(三)落实规划,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

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补短板、织底网、强核心、促协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六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五)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基础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富国和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大力发展应急产业,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兼顾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根本方法。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各种变革调整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公共安全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多发期,维护公共安全任务重要而艰巨。

四、六点政策建议

第一,在中共中央国安委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设,并对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职能等方面深入研究,使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建议按年度发布《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将报告分为机要件和公开件,公开件对提高我国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报告至少应当包括国家安全利益、安全环境、目标与任务、指导方针、战略原则、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内容。

第二,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依靠制度化和法治的力量,保障国家安全战略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将涉及国家安全的各领域安全要素统筹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范围,保证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出现偏颇和失衡的问题;将所有安全要素,包括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统一评估、统筹排序,科学、合理、综合地确定资源的使用。

第三,在中共中央国安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建设,使之真正发挥好应急值守、运转枢纽和参谋部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四,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精神,建议将党委和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合并或合署办公,切实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第五,加强文化安全建设,积极深入利用包括舆论宣传在内的多种方式和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和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国家安全利益的实现需要硬性的经济实力、军事保障等内容,同时还需要以社会动员、政治动员和舆论宣传为代表的软实力贯彻执行,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第六,下大气力培养一大批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科学决策的指挥员。在应对危机的实践中锻炼和发现优秀干部,并建立容错机制,对那些敢于担当、不谋私利的指挥员在危机处置中的一些决策行为予以“宽恕”。要把培训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的能力列为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必修课程。

走进新时代,共筑强国梦。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公共安全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