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 积极减负 有效解决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综合施策 积极减负 有效解决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重,“课时多、作业多、课程多、教辅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六多三少”现象已经成为常态,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主要的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国家有关部门和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最突出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严重不足。在学习日,我国中小学生平均睡眠只有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时间(9小时以上)低了1小时23分钟,是全世界活得最累的中小学生群体之一。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要从教育本身、学校、家长、校外教育等方面深入剖析根源、寻求对策。

一、目前中小学存在的课业负担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重,“课时多、作业多、课程多、教辅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六多三少”现象已经成为常态,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主要的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一)结构性负担重,教育观念扭曲

从宏观上找本源,中小学课业负担重的问题与政绩观有一定的联系。很多地方的政府把教育工作的兴奋点和着力点都放在升学率这个指挥棒上,围绕升学考试这个指挥棒运转,这种片面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下的“制度性加负”是导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地方政府把追求升学率看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标准,当中小学生家长把通过考试升学作为改变命运的直接道路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不再是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是沦为一种工具。这种教育观的扭曲,导致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这些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这种扭曲的教育观,给中小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单一教育活动导致的“结构性负担”。

(二)学校课程失衡,减负政策有待完善

学校课程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遮蔽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领域主要表现在文化课学习领域、知识学习领域,而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等教育领域处于弱化、边缘化状态,学生的实践教育、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综合教育则处于边缘化甚至缺位状态,这势必会加重学生的“智识”负担。分布失衡的课程课业要素及负担,也会破坏课业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和谐性,影响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构建,并最终阻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变形,未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教育生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迫切需要家庭教育观的协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绑架,教师把家庭作业的压力传导给家长,家长在叫苦的同时又采用种种方法给孩子补强,无形中给中小学生带来“价值冲突性学习负担”。一方面,学校贯彻教育相关政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减负”。另一方面,家庭存在着普遍的心理紧张,实践着 “加班加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抢跑行为,拼命在校外培训机构加码,成为事实上的“增负”。家校之间的沟通、合作缺失,分散了教育的向心力,客观上助推了学习负担。

(四)对教育培训市场缺乏规范和引导

近几年学生补课已成为常态,教育培训市场过热,逐利性倾向较为严重。在无限制的利润驱动下,一个核心产品的持续市场化升级终将会破坏教育生态系统平衡。一方面,部分教育机构无证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家长,鼓励孩子提前学、抢跑道学,严重者会影响孩子长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规律;另一方面,部分机构为了吸引家长,虚假广告造成家长人群集体焦虑,引起教育行业部分秩序的不规范。第三,缺乏行业监督,部分培训机构收费标准自行定价和涨价,侵害家长孩子权益,将教学服务彻底商品化、数量化,更加加剧唯分数倾向。培训机构几乎不受约束的逐利性不论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学校的教学秩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深远的不良影响。

二、综合施策 有效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从长远看,要破解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个教育中的最大“顽症”之一,需要综合整治,切实改进考试评价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政绩观,着眼于制度减负

减轻中小学学业负担过重,要抓住制度性减负的“牛鼻子”,系统施策,综合治理。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把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一是要继续加强相关政策文件中具体要求的落实,停止统一的违规上课、违规作业、违规考试,建立防范学校加重孩子课业负担的制度化环境。二是加强对各级党政干部教育政绩考核,出台对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的一揽子方案,用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这根指挥棒,去撬开治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个顽症的大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课业负担建立全面性、常态性监测公告制度;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减负工作作为督政督学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专项督导。

(二)接纳新高考带来的新评价模式,全社会配合育人方式转型

一是要建立以考核学生发展性为主的考试和升学体系。以一种积极欣赏的教育理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发展的非智力要素,并通过一系列精细化制度的设立保障这种评价的公正性和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优化设计多轨教育升学体系,提供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途径,依据学生多元兴趣发展为诉求,以社会分工就业需要为导向,以学生成人成才规律为准线而建立的升学体系。二是改变知识本位的育人导向,通过全程综合素质培养与追踪评价,配合新高考制度的高中选科等举措,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自主建构能力,让学生自主整合所需学科知识,最终达到由通识教育导向专业教育,由统一机械选拔导向学生自主的生涯规划。

(三)以学校为主体,“在身心健康上提质、在知识灌输上减负”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有能力与责任承担起更多的教育使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是要调控课程结构,完善国家课程方案。通过清醒地分析、科学地判断孩子负担过重的领域和表现,从中小学生教育生活的完整结构入手,把国家规定的德育、体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开齐开足,同时,进一步加强控制学生校内周课时量,尤其是以考试科目为授课内容的课时量。二是扭转学校教育育人导向,成人第一、成才第二,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以此为评价工具,强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必须保证学生的健康素养和道德品质,在每一级升学节点中,都要把身体健康放在基础性考核地位,把道德品质考核放在“一票否决”地位,让全社会意识到培养一代人的整体性、均衡性的综合目标。

(四)注重家庭功能,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轻学校课业负担的“压舱石”。要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一是强化家长培训,树立正确的了女成才观。要认识并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了解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期望。努力营造“宽松、温情、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二是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减负政策,形成教育合力。家长不能把学生的课余生活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要鼓励孩了好好利用这段时问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其视野,促进全面发展。

(五)规范校外教育,重塑教育生态

塑造良好的育人生态既要发挥自上而下路径的统领作用,体现国家宏观全面指导协调的优势,也要结合自下而上路径的辅助,照顾各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规范校外教育,重塑教育生态。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要抓住校外教育这个“减压阀”进行有效疏解。第一,要加强对校外教育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规范校外市场环境,尤其要对教育培训机构、教辅市场进行管理与肃清,溯本清源。第二,要协调好校外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的关系,形成家庭、学校、校外教育的合力。第三,要积极探索提供校外公共教育服务的新路子,包括恢复学校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课后教育教学活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网上教育服务,等等。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突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瓶颈,进一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缓解因优质教育资源集中、教育资源两级分化严重而造成的升学压力,从实质上使学生课业负担回归到正常水平。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杨玉春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