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食堂情结

我的食堂情结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我们的舌尖更加丰盛,这些都是深化改革的结果。在一个想吃啥就能吃啥的时代,国人更应吃出健康的智慧。

落笔之处,心里还有点打鼓:写吃食堂是不是有点儿跑题,但细细一想,有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标签的80后,我的食堂情结不正代表了一代人的经历吗?30年前,在我的记忆里,家庭生活中依然有着粮票的印记,米面粮油都要用票,粮票被称为“吃饭的护照”,父辈们吃食堂用的就是粮票,到我上学的时候,吃食堂已经改用饭票了,虽然也是凭着票证吃饭,意义却大不相同……

常常觉得“吃食堂”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揣着饭票,捧着饭盒,按先来后到排队,就能买到可口的饭菜了。

“吃食堂”的感觉,就如同现在坐公共汽车刷卡一样轻松、随意。我“吃食堂”的记忆开始于小学四年级,那时经常抱怨学校的饭菜不好,甚至抗议学校多收了伙食费。在学校吃饭的同学大都离家较远,中午来不及回去,饭票月末买,按天计算,不吃就算作废。每周食堂会做两次肉菜,一般是红烧肉或炖鸡腿,开荤的日子,食堂的人总是最多。学校周围还有一些称为“小饭桌”的民办食堂,据说条件要稍好一些,但我却没光顾过。

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同一所学校度过的。下课了,依旧敲着饭盒奔向食堂,那个场面至今记忆犹新。每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在食堂吃饭的同学都会悄悄地把饭票撕好攥在手里,把饭盒从书桌里面拿出来,放在腿上尽量不让老师看见,只等下课铃生一响,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食堂。随着年级的增长,上课的楼层也相应的增高,离食堂的距离也就越远了,所以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大家都会自觉地晚一点再去。

那个时候,食堂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填饱肚子的地方,我不会再计较饭菜的质量,也不再抱怨大师傅在盛饭时的那一哆嗦,上顿饭吃的什么我常常一抹嘴便忘。我总怀疑自己的味觉是否出了问题,因为无论吃什么都很香。

上了大学,我最关注的还是学校的食堂,位置在哪里,是否宽敞明亮,买饭的时候人多不多,用不用跑着去买?一旦在这里吃过,我才发现大学就是大学,连食堂都那么人性化,吃饭刷卡,干净卫生,天天有免费汤,不是那种光头汤,确实有实惠的东西,西红柿外加鸡蛋任你捞,后来吃精了的时候,都是先喝两碗汤,再去买饭,好吃又经济。每次吃好了,我都会打电话告诉妈妈,两菜一汤的生活真舒服啊。大学里,多数同学都喜欢泡教室和图书馆,而我独爱食堂,拿本书到食堂看,座位充足,耳根清净,学习吃饭两不误。当然,最主要是冲免费汤去的。

工作以后,食堂还是我的首选。我发现自己似乎有了食堂情结。办公室到食堂的两点一线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熟悉和温暖。单位的食堂不大,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地步,十几张桌子,几个窗口,头上悬着吊扇,类似于街边餐馆。这里不使卡,用饭票,从五分钱到五块钱不等,那些饭票看上去有些像宋代的交子,颇有收藏价值。买饭时,大师傅先报价,你再掏钱,再找钱,一来一往速度就会慢一些,于是,排队就不可避免了。

后来,由于工作原因,食堂不再是标配了。每天中午,微波炉代替了食堂,我会尝试着做微波炉大餐。主食米饭是雷打不动的,煲米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火候、时间很难掌握,刚开始做,煲饭的水汽常常溢出,擦起来很费事。后来经过多次试验,掌握了技巧,问题也迎刃而解。除了煲饭,菜也要现做,当然只做极简单的。比如,西红柿炒鸡蛋、豆腐牛肉、鸡丝油菜、方便面荷包蛋、豆芽等等,自己调味,自己配料,虽然称不上美味,但其乐无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健康成年人每日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即一啤酒瓶盖的量。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我们的舌尖更加丰盛,这些都是深化改革的结果。在一个想吃啥就能吃啥的时代,国人更应吃出健康的智慧。

在食堂吃是一种态度,出去吃也是一种态度,带饭更是一种态度。就如同选择步行,还是打车或者坐地铁一样,都不是一种唯一的选择。我对“吃食堂”情有独钟,是因为食堂的饭菜具有普适性,具有家常菜的特点,加上大锅的烹煮,比较入味,可以说,吃食堂图的就是放心、舒服。虽然有着几十年的食堂情结,但是并没有使我养成依赖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在我看来,解决午餐不是负担和干扰,而是一种自娱自乐。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