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政治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反贫困经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报告人: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简 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下降到2017年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贫6853万人,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3以上,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范例,作出贡献。报告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反贫困成就、扶贫开发政策演变历程以及国外专家学者的积极评价,总结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总播放:43427
发布时间:2018-06-12 14:10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第二,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第四,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文稿]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国外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中国的反贫困成就,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政府的能力强、运作高效,推进落实了一系列系统而有效的扶贫政策,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和条件。[文稿]

  • 40年来,中国扶贫开发政策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86年-1993年,以贫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推进阶段;第三阶段,1994年-2000年,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第四阶段,2001年-2010年,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为主要目标的扶贫开发阶段;第五阶段,2011年以来新的扶贫开发纲要颁布实施和2013年精准扶贫的提出,使我国扶贫政策进入以确保全面小康为主要目标的精准扶贫新阶段。[文稿]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扶贫事业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是国家有效治理。我国将扶贫开发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并开展了针对特定人群的专项扶贫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这体现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制度的优越性。另外,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文稿]

     

    201001131446122395e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的辉煌历程。这4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那么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来回顾一下中国反贫困的成就和经验。

    一、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反贫困成就斐然

    1978年以前数亿中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面小康打下了基础。曾经,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现在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们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按照现行标准计算,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下降到2017年的3046万人,减贫7亿多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1%。到2020年,我们还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二,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并且,随着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调高,人均消费支出也呈现了加快增长的势头。

    第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过去,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交通不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现在,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比如,贵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知道,贵州山地居多,在这样一个地方修路就要打隧道、架高桥,难度大不说,成本还非常高,相当于平原地区的5-10倍。但现在,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把贵州建设成为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此外,贫困地区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行政村的比例均提高到98%以上。可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第四,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文盲、半文盲率持续下降,劳动力素质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来和印度做一个比较。现在,印度的年轻人比中国要多,劳动力成本也比中国要低,但很多发达国家仍选择到中国投资办厂,为什么?核心就是劳动力素质。印度的基础教育做得不是很好,文盲率、半文盲率很高。而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有的地方还推行高中免费教育。也就是说,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贫穷与否,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免费的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教育。这使得我国劳动力素质大幅提升,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劳动力素质,还有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二者相结合使中国劳动力质量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政府资助、集体扶持和个人缴费,使农民能看得起病,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中国扶贫开发规模之广、难度之大,绝无仅有;而取得的成果之巨,也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4.2%,现在又下降至更低。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全世界每10人脱贫,就有7个来自中国。中国40年来的发展之路,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了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中国的扶贫之路,同样为人类反贫困积累下中国经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曾说,中国将她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贫困中脱离了出来,我们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

    对于中国来说,扶贫不仅是小规模的、社会化的生活救济,而是成建制、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行动。犹记汶川地震后,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了高效的灾后重建。如果说这是“急诊”,那么久久为功的扶贫工作,则是一种治疗慢性病的“调养”。无论是扶贫资源的动员和调配,还是具体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带有强烈“政府主导”色彩的扶贫模式,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是中国实现快速减贫的重要原因。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