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夏: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文化发展成就(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应该怎么让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今天我们请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丁夏教授,跟我们一起来谈谈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主持人:您说的是诗歌,我觉得最近几年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很快。

丁夏: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新的品种,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它跳过了出版这个环节,可以依靠崭新的网络传播工具,迅速传向整个社会。不需要像过去一样,必须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才可以为别人所知。作者自己就可以把作品放到网络上,让别人看见。这样一个崭新的传播方式,的确给今天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这也是新的文学样式和传统的文学样式的相互交流。比如,网络文学也可以变成影视作品与纸质读物。所以今天科技的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技术的进展是既快又常常令人意想不到的,你很难预知将来会如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不知道再过40年,我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这40年的文化发展,不光有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政策、政治环境,它还赶上了人类科技进步最快速的半个世纪。最近的半个世纪也是人类的科技进步最快速的半个世纪。有句俗话叫“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我们可以借这句话来形容当今科技的发展。也许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一个崭新的东西推出来以后,就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也是很大的。传统文学总的作品数量虽然比以前大大增多了,但是单本的印刷量比以前大大减少了。过去一本小说印上万本,那太寻常了,不值一提,十万本、二十万本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有的甚至上百万本。但是今天,很难有一部作品能有这么大的印刷量,不是这些作品不好了,而是新的文学品种出现了,在平分秋色。

我们讲40年文化发展成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正好处在一个科学昌明、技术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的时代,这就使得文化的节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一个作家可能要奋斗几十年,才能闻名全国。比如杜甫,从他开始写诗到他后来成名,几乎用了他一生的时间。为什么?那时候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主要靠口耳相传。现在我们处在网络的时代,在短短的几天以内,就可能让一个人闻名全国。比如来自湖北农村的余秀华女士,她的文化程度并不太高,但是喜欢写诗,成为了一个诗人。如果在古代,我相信没有人会知道这样一个农村来的女诗人,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了。

主持人:现在通过互联网都能看见。

丁夏:互联网缩减了过去的种种差异,大城市小城市的差异不存在了,中国外国的差异不存在了,城市农村的差异不存在了,先到后到的差异也不存在了,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主持人:现在一些现代文化,吸收了许多外国文化,同时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文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影视、综艺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了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元素,比如《国宝档案》《经典咏流传》,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用歌唱的方式,让年轻人所接受传统的诗词。再比如《中国诗词大会》,都是用让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丁夏: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说双向交流很重要;另一方面坚守我们的传统同样重要。在过去的四十年间,逐渐兴起了大规模对国学的学习,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国学热”呢?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判定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不是通过你的长相,从长相来说,亚洲人种,尤其是东北亚人种的长相很接近,而是通过文化。因为语言、文字、习俗,这些于文化层面的东西,是你的标志。比如过去人们只对我们的各种古代工艺品自信,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学开始重新受到重视,开始被提到文化建设层面上来,国学在各方面得到复苏。这种复苏的意义是什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