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诗经》“夙夜在公”

摘要:报告人在本段中,由《诗经》的原文入手,详细、生动的讲解了“夙夜在公”的含义即公共事务主要指当时的祭祀之事,又结合现实背景指出,习近平主席在引用“夙夜在公”这句诗的时候,所赋予的含义更加广泛即为民族、国家、人民努力奋斗的含义。

QQ截图20180702144438

王德岩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诗经>》。《诗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国人的公共智慧。

这一讲我们谈谈“夙夜在公”这句诗。201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讲话,他说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总书记第二次运用这句话是在2013年的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庄严地说,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夙夜在公”这句诗出自《诗经》的《国风·召南·采蘩》。

这首诗是这样说的: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我们看一下“夙夜在公”在《国风·召南·采蘩》里的含义。第一句,“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就是在何处。“采蘩”的“蘩”是一种植物,现在叫白蒿。蘩这种植物生长在水边。在春秋时期,蘩主要有两种作用:第一,可以食用。它是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嫩茎可以吃,并且可以入药。第二,蘩是一种重要的祭品。《左传》里说:“苹蘩温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所以在那个时代,蘩是一种应用普遍的植物。我国现在还有一部分地区,保留着农历三月食白蒿(也就是蘩)来防疫的习惯。

这是当时人们采蘩的背景。《诗经》经常提到蘩,比如《国风·豳风·七月》里记载,“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就是说在春天的太阳照射下,天气暖洋洋的,很多人去采蘩。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